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3/11/9訊 秋風起,正是食蟹的季節。但人們明顯感到,河蟹的味道不如往日鮮了,價雖廉而物不美。上海水產大學首席教授李思發指出,由于國內水產養殖業種質概念薄弱,品質衰退和混雜問題日益嚴重,造成了蟹的品質衰退。
11月6日,由李思發領銜開展的中華絨螯蟹(俗稱大閘蟹、又稱河蟹)種質研究和保護技術,通過了農業部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河蟹以往在江河湖泊自然生長繁衍,后來由于興修水利、攔河筑壩,切斷了河蟹生殖洄游路線,于是人們通過人工湖泊放養的手段來增加河蟹資源。位于長江中下游的江蘇陽澄湖,其氣候、水溫、水質等條件尤其適合河蟹生長,形成陽澄湖大閘蟹這一特產。但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青灰色的北方遼蟹、鐵黑色的甌江蟹與河蟹混雜出售,使河蟹品種出現了混雜。
遼蟹甌蟹“遷居”長江水系,亂了優質河蟹的種。用什么辦法來保護河蟹的種質?上海水產大學的專家認為,要保護、利用好大閘蟹這一優質資源,必須建立中華絨螯蟹國家種質標準和專門的蟹苗場,改變目前蟹苗供應的混亂局面;同時改善河蟹養殖的生態環境,提高成活率和產品規格,讓大而質優的河蟹來豐富市場。
據介紹,為純化河蟹品種,去年秋天,國家水產部門將6000只純種中華絨螯蟹從荷蘭安德芬市不遠萬里運回上海和江蘇。這些蟹的祖先估計是上世紀初隨壓艙水進入停泊在長江口的外國貨輪被帶到荷蘭,在那里找到了同故國生態環境十分相似的新家園。蟹苗溯萊茵河而上,棲息于德國各大湖泊內。由于荷蘭河蟹同當地盛產的皇帝蟹不同種,在野生狀態中不會雜交,其性狀特征得以“一脈相傳”,甚至比目前國內的中華絨螯蟹還要明顯。
破壞容易恢復難。專家認為,要使蟹種趨于正宗,要花10年時間。目前,我國水產種質專家正采用形態學、養殖學、生化遺傳學及分子遺傳學多學科的手段,對我國主要水系河蟹種群的養殖性能和遺傳特性進行綜合比較分析,提出科學實用的種質鑒定技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