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3/9/1訊 一條”來自歐洲的魚,幾年功夫就在我國北方沿海一帶形成一個大產業。在山東、河北、遼寧等地,傳統的養魚方式提升到工業水平,全國已有專業化的養殖工廠600多家,年產值超過15億元,還拉動了飼料、魚藥、加工、建筑等行業的發展。
魚的名字叫大菱鲆。在歐洲,由于大菱鲆肉質鮮嫩、口感清香,是制作魚排和魚片的上好原料,大有擠占牛排市場的勢頭。在我國,大菱鲆作為名貴海產品已進入沿海城市的許多中高檔飯店,并有了一個喜氣的名字叫“多寶魚”,消費市場不斷向內地擴展。
把大菱鲆帶到我國的人叫雷霽霖。他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教授。過去,北方沿海地區的海水養殖主要靠網箱養殖,這種方式受自然影響大、對水域污染較嚴重。而北方沿海地區冬春水溫低,肉食性、溫水性和暖水性的養殖品種如在人工條件下,得經過一到兩個冬天才能達到上市規格。生長周期長,投入大,能耗高。
雷霽霖通過多年考察,在國家“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專項”(“948”計劃)支持下,把原產于歐洲大西洋東北部沿海的深海冷水魚大菱鲆引入國內,創造出“溫室大棚+深井海水”的養殖模式。這種模式,簡單地說就是在近海岸合適地點打深井引入海水,并利用溫室大棚調節溫度的特性進行池養。同時,通過配套的儀器設備對大菱鲆的生長環境進行監控,實現工業化養殖。
大菱鲆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使漁民獲益,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增加了大量就業崗位。如今,環渤海沿岸已形成了大菱鲆養殖經濟圈,還輻射到長江口、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一帶。新的養殖園區不斷涌現,尤其北方沿海的工廠化養殖面積平均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遞增。
以大菱鲆養殖較集中的山東萊州市為例,據不完全統計,直接增加養魚的就業人數就有近6000人,建筑、打井、飼料、魚藥、設備、電料、水泥制品、塑料制品等相關產業新增人數超過2萬人。這個市大原鎮朱旺村的黨支部書記滕春竹告訴記者,這個村現在有300多戶搞起了大菱鲆養殖,年利潤上千萬元,還建起了大菱鲆養殖技術研究中心,魚苗賣到了河北、遼寧等省份。(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