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當鰻苗在關島附近海域孵化出來后,它們便隨著洋流向幾千公里外的河口漂流。飄流的鰻苗依靠對海水含鹽量變化的敏感,辨知哪里是江河與大海交界的地方。到了江河海口,就溯流而上勇往直前。此時的它們因為幼小透明,所以又被稱為鰻線、玻璃鰻,俗稱白仔。
鰻苗捕撈
利用白仔一到入海口就游入江河的特性,人們在這里張網捕撈它們。由于鰻魚人工育苗技術至今未能突破,因而采集天然鰻苗是當前鰻魚養殖的苗種來源。鰻苗(白仔)點數后裝進雙層尼龍袋,每袋裝3,000—5, 000尾,充滿氧氣,一箱裝兩袋,用冰袋控制水溫,然后運往各地培苗場。長途運輸水溫控制在5℃—8℃,短途運輸水溫控制在10℃—12℃,水的鹽度7‰—10‰,運輸時間最好不超過 20小時。
鰻苗培育
鰻苗培育包括從白仔經養殖30—50天后,體色由半透明轉黑、體重增加8—12倍變為黑仔,和將規格500—800尾/公斤的黑仔飼養至規格為50-100尾/公斤鰻種的過程。
水蚯蚓處理
由于鰻苗培育中必不可少的活體開口餌料是水蚯蚓,因而水蚯蚓的培養和消毒尤為重要。以前此過程做的不完善,使得鰻苗極易出現寄生蟲和真菌類病害,而使用違禁藥物(如孔雀石綠等)進行防治,導致最終商品鰻魚的藥殘。現在檢驗標準提高,特別是日本《肯定列表》的出臺,使得很多業界人士認識到了從源頭杜絕藥殘的重要性,對水蚯蚓的處理相當嚴格。水蚯蚓培養或暫養過程中的壓爬技術就是一例。
壓爬是指用每平方厘米130-361的篩絹網蓋在水蚯蚓上面。水蚯蚓為了趨光,就從細孔鉆出來,集中在篩絹網上面,贓物就被隔離開。壓爬處理最好進行5遍以上。
拿水蚯蚓喂白仔,投喂前要再用鹽度5‰—10‰的食鹽水及高聚碘、二氧化氯充氣浸泡、清洗。處理后雖然樣子變黑一點,沒有原先那么鮮艷,但已經相當干凈。水蚯蚓是白仔特別喜歡吃的活體餌料,所以搶食非常厲害。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口與投餌過程中要循序漸進,不要短時間內快速提高投餌量,此階段采用散投飼料比定點投餌效果好。
篩選與分池
用水蚯蚓喂了25—35天后,日本鰻鱺達到每公斤500—800尾的黑仔階段,就可以改喂配合飼料。鰻魚配合飼料可分為粉狀和浮性兩大類,粉狀飼料加適量的水充分攪拌,形成具有強粘彈性塊狀,投在水中不易溶散,利于鰻苗搶食。
鰻苗經過30—50天的馴養,體重增加8—12倍,還在一個培苗池畢竟覺得擁擠,并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必須分池,進行大小篩選,稀疏分養。整個養殖過程中要進行3—5次的選別。選別有利于鰻苗大小均勻,避免體形小的鰻苗搶不到飼料吃,出現兩極分化。
成鰻養殖
當鰻苗長到每公斤10—50尾左右時,就可以進行篩選入塘養殖。選別前應停食一天,選別池與養殖池的水溫要保持相近。每次過篩的鰻魚不應太多,篩選并過秤后通過導管流入相應的養殖池塘。選別后,同一池塘鰻魚大小一致,搶食一致,沒有以大欺小的現象,利于生長。
養殖場選址
養殖場最好建在交通方便,電力充足,氣候穩定的地方。一年最好有6個月時間氣溫在15℃—32℃之間。養殖池塘主要有水泥池和土池兩種。魚塘的環境除了要有水源、交通、電力、氣候等條件的考量外,周圍還不能有畜禽養殖場,不能靠進醫院、化工廠、垃圾場等污染源。職工生活區必須和養殖區分開,避免生活污水污染池塘水質。一般職工宿舍、食堂、藥品廠、飼料房都要單獨設置,養鰻場無論規模大小,常用的水質病害檢測儀器都要備齊。
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
水質對鰻魚養殖至關重要,養鰻先“養水”。時刻維持鰻魚生活生長的水環境的生態系統平衡及穩定是養水的終極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就應該保持養殖水體中有充足的溶氧,維持有益菌相和藻相穩定,有利于有害物質的轉化分解,將有機物的代謝途徑導向穩定而良性的循環。鰻魚養殖場的水源應充足、不受污染、與旱不涸。水源的水質理化要求主要包括色、臭、味、pH值、懸浮物質、生化需氧量、總大腸菌群、重金屬、農藥等指標,各項指標以滿足漁業水質標準要求。水源進入魚池,必須預作處理,防止進水時混入雜物和病源。
養殖最好的水環境是“肥、活、嫩、爽”。適量的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可增加水的溶氧量。保持水質清爽是養殖過程中最重要的工作,要定期做好水質
檢測。每10—15天,就要用微生態制劑和水質改良劑調節水質,保持穩定的生態環境。
鰻魚攝食和排泄都在水里,每日排污必不可少。精養池每天排污1—2次,再投飼料2小時后進行,每次排水10—20厘米。土池養植一個月換水2—4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0%左右。池塘的增氧機必須能夠長時間工作,在保證水體溶氧量的情況下,根據不同季節調節魚塘水位高低。適合鰻魚養殖的應該是嫩綠色水質,及時進行調節水質,保證鰻魚對水質的生態要求。水質調節比投喂飼料還重要,一天,幾天甚至幾個月斷糧都經得起,但哪怕幾分鐘發生水質問題也會威脅鰻魚的生命。
水質調節是用物理調節和化學調節的辦法,保證魚塘用水清新,溶氧量足夠。夏季每日都要加水,加水量是池水的5%—10%。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時,應加大換水量,增加增氧機開動時間。潑灑微生物制劑和適當的放養鰱鳙青魚等魚類,可以控制浮游生物,清除池底殘餌,防止水質變壞。
養水先養泥
“新塘旺三年”對于養殖戶來說是人所共知的,但并不明白為什么?這就是連作障礙。長期以來養殖戶只關注水質管理,忽視了池塘底泥的管理,致使魚塘老化導致水質污染和病害。“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泥”,保持池塘底泥的自然凈化能力極為重要,池塘修復的關鍵是對土壤變量進行量化,科學而合理修復,包括:干塘、曬塘;對土壤加微生物修復;種植植物修復,特別是有重金屬污染的池塘可以種植特定的植物降低重金屬含量;用1300℃的高溫對池塘進行熱處理。每公頃潑灑生石灰土,500公斤到2,250公斤,能夠起到良好的消毒和改良池塘底質效果,當然最有效的方法是將池塘的底泥鏟除一層。
投喂飼料“四定”
養殖工作要完善,日常工作也要講科學重管理,應該從憑經驗到科學養殖轉型。投喂前飼料加1.3—1.5倍的水,3%—5%的油脂,經攪拌機調拌成柔軟而膨脹的,粘性強、不易流散的團塊狀。喂養鰻魚一定要做到“四定”:定質,飼料品質要符合規定的標準;定量,投飼控制在鰻魚15分鐘吃完,具體投喂量根據不同階段按比例投喂;定時,土池養植一天投喂兩次,一般在黎明前和太陽下山之后;定位,固定在飼料臺上投食。
防重于治的用藥策略
如何用藥確實是一件大事,養殖過程必須按照規定,準確掌握藥品的使用方法和停藥期,只要對癥下藥,中草藥防病已相當有效。鰻魚保健工作相當重要,禁用的藥哪怕有很少的殘留也使得鰻魚的身價大跌,甚至無法銷售。為了使鰻魚不得病,最好采用健康養殖。
鰻魚的病害分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疾病兩種。由病毒、真菌、細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叫生物性疾病。由機械損傷、營養不良、水質中毒、缺氧和藥物中毒引起的叫非生物性疾病。當前防治研究的重點是對養殖業危害最大的生物性疾病。診斷疾病要從宿主、病因和環境條件三個方面人手。通過體表檢測,解剖魚體尋找病源;通過觀察鰻魚活動、攝食情況以及分析底質、水質成份,了解病情發生發展的過程。當有魚出現問題時,應撈起來進行檢測。在研究工作不斷深入,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鰻魚的病害已經在科學家的掌握之中,治療技術也相當成熟。現在論養魚本事的高低,已經不再是看會不會用藥,而是看能否做到不用藥,少用藥,這就是健康養殖。
活鰻銷售
廣東省工商聯鰻魚業商會檢測中心是省內為數不多能進行硝基呋喃類檢測的地方。
鰻魚出池前應進行安全質量檢查,應符合活鰻鱺安全技術的要求規定方可收貨。考慮到出口地日本的因素,(日本在鰻魚養殖過程中只使用6種藥品)國內很多養殖場在鰻魚養殖中用藥種類繁多,特別是復方配伍藥品中含有多種藥物 成分。造成藥物殘留的主要原因一是違規用藥,二是使用添加劑不當。當前影響養殖對象、導致藥殘的主要有:抗生素、磺胺類、喹諾酮、硝基呋喃類、激素等。
日本新頒布的《肯定列表》要檢測涉及水產養殖的化合物和藥物多達116種,誰也不知道出口的鰻魚會被檢測哪種藥物,使得現在幾乎所有的烤鰻廠都已經停止了生產。活鰻出口在5月29號之前還是沿用以前的檢驗標準,因而還保持著出口。據了解,廣東省工商聯鰻魚業商會檢測中心使用液質聯用檢測儀(LC/MS)對硝基呋喃類進行檢測,會員以成本價收費。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對
于鰻魚樣品中孔雀石綠檢測的收費是1400元/樣,恩諾沙星等800元/樣。
當然,這里面還存在鰻魚取樣的問題。每個魚塘會根據需要抓取6—18條鰻魚進行檢測,每條鰻魚按20元算的話,一個魚塘就要120—360元!大型養殖場這個開支就更多了。如果一個樣品同時檢測多個項目的話,養殖者的生產成本勢必還要增加。
所以,對于養殖者來說,準確把握,認真應對,按規定用藥,注意藥物成份,做好使用記錄,遵守休藥期限是相當重要的。如恩諾沙星的殘留期長達12個月以上,絕對不能使用;鰻魚氟苯尼考休藥期應該從7天延長至14天。研究表明,孔雀石綠的背景污染會導致鰻魚的魚體污染,已經被污染的池塘一定要將池底的泥沙清除至硬底,并添加新土后才能使用。
吊水銷售
鰻魚收獲捕撈前要停食1—2天。剛從池里撈上來的鰻魚需要在冰昏池里冷浸一下,并且沖集氧氣,以保證運輸的安全。
鰻魚吊水分流水暫養和淋水暫養兩種。不論活鰻出口還是加工烤鰻都要吊水1—2天。經過吊水,鰻魚連肚子里的東西都排泄光了,這使得鰻魚從里到外干干凈凈。包裝過程中加水使鰻魚像平時一樣生活;加冰使鰻魚處于“冰昏”狀態;充氧保證水中含有足夠的溶解氧。這樣,合格鰻魚就能“游”出國門了。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