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訊 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最近就全球漁業的發展,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其研究重要通過分析漁業生產、水產養殖、漁業貿易等方面,對漁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
人們曾經認為,廣闊海洋里的漁業資源是取之不盡的。但如今,我們已不在這樣認為了。過去30年來,海產品的捕撈和消費量迅猛發展,使得漁業資源受到嚴重威脅。但是,全球對水產品的需求量有增無減,于是,水產養殖業以次來彌補水產品供求之間的巨大缺口。因此,目前的漁業發展態勢給環境,貧窮人口和漁業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危害。
一、漁業生產
1973年以來,全球水產消費量翻了一翻。幾乎所有的增長量都被發展中國家人口消費。人口、收入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發展中國家對畜產品、包括水產品的消費增長加快。其中中國消費了大量的水產品,1997年,占全球消費總量的36%,而1973年只占11%。1973年至1997年,印度和南亞消費量也翻了一翻,1997年,這兩個地區合計占全球消費量的17%。
水產品除了被當著食品,還被用來作為飼料世界野生捕撈魚的。近三分之一被制成魚粉或魚油用于禽、豬等家養動物的飼料和養殖的食肉性魚類的飼料。未來20年中,水產養殖業可能快速發展,一些專家擔心,對魚粉和魚油的大量需求將使本已受到威脅的漁業資源受到更大的威脅。
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漁業生產急速發展。就象水產品消費的增長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一樣,其生產的增長也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目前,發展中國家的產量是發達國家產量的3倍。
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在野生漁業資源的利用中占主導地位,這部分是由于沿海國家實行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EEZ)的建立。1973年,發達國家野生魚的產量比發展中國家的產量多660萬噸,到了1997年,發展中國家的產量就是發達國家的2倍。
由于野生魚的產量已接近其再生能力,2020年前,其產量只可能小幅增長。雖然生產者可以捕撈以前需求量不大的新的品種來增加產量,但這些新品種能否為消費者接受還不確定。更為重要的是,這樣做將導致生態系統中魚類組成發生變化,并間接影響到獵食魚類的生存和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二、水產養殖
因魚的捕撈產量停滯不前,水產品的總產量的增加幾乎都來自養殖業的大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養殖業的發展。養殖產量占食用魚產量的30%,亞洲國家占世界養殖產量(以重量計)的87%。由于養殖漁民擴大養殖水面和單位養殖面積收入的增加,未來幾十年中,水產品產量的增加將大部分來自于養殖產量的增加。但是要保持過去20年的增長速度,仍要克服許多重大挑戰,因為養殖業將面臨來自其它土地和水面使用者的競爭;魚疾病和由野生魚制成的魚粉和魚油的缺乏也將制約養殖業的發展;同時,養殖業的發展還有賴于公眾和私人對該行業的投資。由于野生魚產量增長緩慢,養殖魚的產量水平將決定水產品的相對價格。
三、漁業貿易
水產品對國際貿易的倚賴性很強??1998年,約40%的水產品(以價值計)進入國際貿易領域??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增長的產量幾乎全部輸往它國。1973年,發達國家凈出口818,000噸水產品,但1997年卻凈進口4045,000噸水產品。20世紀90年代晚期,50%以上的出口水產品來自發展中國家。 因需求持續增加,產量增長緩慢,二戰結束以來,水產品發實際價格上升了。這與過去幾十年間大多數畜產品價格的大副下跌形成了鮮明對照。
四、中國是快速崛起的水產大國
在漁業捕撈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現象是,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一水產大國,而同時日本水產產量則衰落。1973年到1997年日本的產量從占世界產量的18%下降到7%,而同期,中國從9%上升到21%。但由于中國上世紀90年代產量增長過于驚人,加之其產量統計數字和消費量統計數字之間的差距可能影響到其產量統計的準確度。有人做了一項研究認為,1995年中國的水產產量包括養殖產量可能被高估了43%。
五、世界漁業2020年前景分析
為了分清不同政策對漁業帶來的影響及漁業環境的前景,通過利用“農產品及其貿易政策分析國際模型(IMPACT)”分析工具,可以大致勾勒出2020年漁業的前景,而且還預見到其它可能的情況,如養殖業的快速或緩慢發展,中國產量的下降,水產飼料的更加有效的利用及野生漁業的崩潰。
1、根據這一模型,未來20年內,與其它食品相比,水產品價格將繼續攀升。在可預見的各種可能的情況下,食用魚、魚粉和魚油的價格都將升高。
只有加快發展養殖業,才可能導致低價值的食用魚價格的下跌,雖然這將引起魚粉價格的大幅上漲。能引起魚粉實際價格下降的一種可能性是通過技術進步提高水產品向魚油和魚粉轉化的效率。
2、發展中國家的消費量將上升,發達國家的消費量將維持不變。
即使野生漁業生產真的崩潰,全球人均消費量也只會少量下降??從每年17.1千克降至14.2千克。這主要是由于生產者面對由于供應緊張而引起的價格上升,將擴大養殖以增加產量。
3、漁業生產的快速發展的勢頭可能持續,且發展中國家所占份額越來越大。
越來越多的產量來自養殖。在2020年前景展望中,養殖產量所占份額將從31%升至41%。
4、在其它展望前景中,關于投資的假定是至關重要的。如,如果養殖業發展迅速,水產品的產量將比養殖業不發展時的產量高250萬公噸。
5、技術進步也有重大影響。如果能使魚粉在水產養殖中更具效率,就可能少用100萬噸魚粉,這樣可減輕作為飼料用的魚資源的壓力。
6、今后20年中,發揮中國家的凈出口將持續增長,但不會有目前增長的這么快,這主要是由于這些國家人口增長、收入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帶來的國內需求的增加。
六、漁業生產和自然環境
在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良好的自然環境對維持漁業生產的高產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不幸的是,漁業生產活動經常對水域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
1、大多數環境破壞來自漁業捕撈作業,到目前為止,過渡捕撈是對海洋環境的最大威脅。在捕撈生產中的過度投資使捕撈能力過剩,這又導致對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捕撈船隊更是如此。上個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船隊捕撈能力的增長速度是漁獲量增長速度的兩倍。今天,大多數野生魚種被認為已被充分利用,越來越多的魚種已經被過度捕撈,存量下降或正處在恢復中。此外,野生漁業作業經常捕獲、殺死或拋棄大量的副產品即不合尺寸要求的魚,不合種類要求的魚或其他不想要的魚。目前,每年全球被拋棄的副產品和其他海洋生物估計達2000萬噸,這幾乎是全球年產量的三分之一。
一些捕魚行為,如底拖網捕撈回破壞海洋魚類的棲息地,捕走大量魚種,破壞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動態平衡。
2、許多人都希望水產養殖業能有效緩解野生漁業資源的壓力,但水產養殖本身也會產生環境問題。隨著養殖業的普及和養殖密度的提高,活魚和魚產品在不同地區間的流動性也增強了,這使魚病傳播的可能性加大了。養殖池塘和養殖欄里的污染物,如肥料、未被魚吸收的飼料和生物廢料等可能被直接排放到周不邊水域。對魚粉和魚油的大量需求可能對生產它們的魚種產生很大的威脅。
過去幾十年中,沿海養殖業、尤其是蝦養殖業的發展毀掉了數百萬公頃的森林,這些森林對水的凈化、保護生態系統不受洪災風暴襲擊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游入海洋中的養殖魚類可能捕食當地的小魚,爭搶棲息地,與當地的魚種雜交從而改變野生魚的基因狀況。由于水產養殖中正在發展轉基因魚,未來人們關于養殖魚進入海洋對當地環境的影響的關注還會加強。
七、漁業發展將嚴重影響發展中國家漁民的生活
不管在漁業的生產還是消費中,無土地的漁民仍然是最貧困的,他們經營規模小,作業方法落后。新技術和環境要求對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的作業者顯然有利,對經營規模小,作業方法落后的小生產者很不利。
漁業生產對國際貿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這也對小生產者不利。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對水產品的安全相當重視,并設立了許多了非關稅壁壘。要滿足他們產品及其加工的安全標準和提供產地證明,出口商必須有相當的經驗、技術和資金。能夠達到水產品衛生和安全標準和勞工標準及環保要求的發展中國家將有機會占據利潤豐厚的出口市場。這些將限制發展中國家小生產者參與其中。
此外,低價值魚的生產成本提高也是政策制定者關心的問題。對于難以從其它食物獲取蛋白質的貧困者來說,即使少量的魚也是重要的營養來源。但在過去30年中,由于發展中國家較富有的消費者對魚的需求量大增,使魚產品供不應求,相對于其它食品來說,水產品的價格仍然是較高的。
八、需要采取的措施
1、應采用的新技術
未來幾年內,水產品的需求量將持續增加,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新技術必須發揮重要作用。
將近三分之一的野生魚獲量不是被人直接消費的,而是被加工成魚粉或魚油用來喂養雞、豬和其它魚類。這樣,正在蓬勃發展的養殖業對魚粉和魚油的大量需求會導致野生魚的更大的壓力。
新技術可以為魚粉和魚油提供替代品??如富含蛋白質的油籽和糧食的副產品,因而可以降低野生魚價格上升和被過度捕撈的危險。由于種種原因,蔬菜還不能作為水產養殖飼料的魚粉和魚油的理想替代品,因此需要開發新的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
2、加強野生漁業資源管理
當前,需要提高信息技術和改進管理方法,而不是增加捕撈能力。衛星遙感技術和其它信息技術可以更加精確的估計漁業資源量,幫助監視漁船活動,提供更多的關于魚產品產地和質量的信息。技術進步對于避免某些作業活動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浪費也是至關重要的。雖然有些漁具被禁用,很多漁具也是可以改進的。為了減少捕撈中的副產品,已越來越多的使用減少副產品的裝置。但是,要用政策刺激來鼓勵它們的應用,并進行這些裝置應用的培訓和推廣。
3、提高養殖業的生產力
相對來說,水產養殖技術仍處在可以提高的階段。養殖者已提高了某些魚,如三文魚和鱒魚的養殖效率,如能提高其它一些魚種如鱈魚的養殖效率的話,將對高價值魚類養殖的發展大有幫助。
盡管存在很多爭議和巨大的風險,生物技術和轉基因技術對提高養殖魚的質量和產量將大有裨益。生物技術可以提高養殖魚的繁殖率。人們對轉基因魚的環境的影響知之不多,但他們擔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歷史上記錄的從養殖場中逃逸的三文魚對野生魚的影響提醒人們在向一個生態系統中引入新的魚種時應慎重。
4、加強水產養殖
盡管高密度的養殖可能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大量的資金投入可以讓生產者更有效的控制污染,防止魚病的傳播。其實,在解決環境問題中,技術可以帶來規模經濟。
高密度養殖可能增加魚發病的危險。諸如養殖魚種的循環和低密度養殖可能部分解決這一問題,抗生素和水循環等水質控制技術也可減輕由于生物高度集中產生的問題。
在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環境中形成的技術也可發展發展中國家水體利用不足地區的養殖業,如灌溉運河、水庫、季節性或常年有水池塘。在傳統養殖中長期使用的某些技術也可以解決水域管理、疾病控制和土地利用等問題。
5、提高漁業政策的作用
不管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政策制定者都可以制訂政策,建立管理機構來促進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證小生產者可以維持生計。最基本的一步就是使漁業部門得到應有的重視。 要在發展中國家提高政策效果,發達國家的決策者就該使其國內的進口水產品安全體系合理化,協調和改進關稅制度,對發展中國家的小出口商在取得生態標簽和控制食品安全等方面提供幫助。
最后,發展中國家的需求政策應該有助于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加強公共服務確保國內食品安全,保證發展中國家的需要水產品補充營養的人能夠得到它。
抓住漁業領域出現的變化,把前瞻性的政策與新技術緊密結合,決策者就可以保證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