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3/11/30 今年1月~9月北京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88.5億元,同比增長13.2%,集貿市場1月~9月水產品成交量144276噸,同比增24.27%,預計全年水產品年消費量將達到20萬噸,是近10年以來的最高點。
北京水產品銷售渠道大致如下:生鮮食品連鎖店1600個左右,餐飲店2.9萬個,擁有1000人以上食堂的機關、部隊、大學3000余個,城內菜市場400余個,快餐公司200余個,主要對中小學、寫字樓、公司的較大型批發市場8個。
縱觀今年1月~10月北京水產品市場的銷售發展情況,可以看出市場出現三大明顯態勢:
一、活鮮、冰鮮魚的銷售超過冷凍魚,不僅僅躍升為水產品市場的主角,也是肉、禽、蛋、菜、魚主要副食品市場的一大亮點。
冰鮮魚主要為帶魚、養殖黃魚、鯧魚、比目魚、梭魚、馬鮫魚等。鮮黃魚、鮮鯧魚市場零售價均在每500克20元左右,與凍品持平,其銷售業績也同樣平平。養殖黃魚由于肚子越來越大,脂肪越來越多,售價直線下跌,銷售量也不及進口野生黃魚,如泰國黃魚、緬甸黃魚。養殖黃魚市場認可的價位在每500克8元~10元,只能與引自美國的淡水養殖魚類加州鱸魚為伍,令人不得不為這一曾經的貴族魚扼腕嘆息。
鮮帶魚市場零售價格每500克10元~15元,是凍帶魚的1倍。由于傳統性、習慣性消費使然,雖然價格較高又魚龍混雜,但鮮帶魚的市場認知度仍然是冰鮮魚中最高的。由于鮮帶魚的市場價差較大,吸引不少商家用印度尼西亞進口的帶魚化凍后充當鮮帶魚賣。印尼進口帶魚條重300克~500克每500克批發價6元,化凍后每500克可批到10元,可謂暴利。也因此形成真假難分的局面。
活鮮魚主要有大眾化的鯉、草、鯽、鳙(胖頭)、羅非及較高檔的虹鱒、鰻魚、桂魚、鯛魚、黃顙魚等。由于近幾年鯉魚口感、肉質上的急劇退化,已基本上從餐飲界消失,同時也從大部分超市的活魚缸里消失。國人的傳統性消費習慣根深蒂固,但鯉魚的消失卻成為一個特例,讓人唏噓不已。與鯉魚同屬四大家魚的草魚、鳙魚在市場經濟的大浪淘沙之中就比鯉魚的處境好得多。草魚是植食性魚類,本色在于吃草,必然是脂肪低、蛋白高,迎合了人們溫飽之后的健康需求。鳙魚頭大,因應了中國人吃哪補哪的民間說法,成了絞盡腦汁的人們的上好補品。所以,水煮魚、魚頭泡餅、剁椒魚頭、砂煎魚頭在川菜精華——麻辣燙的擺布之下,成為紅透半邊天的流行菜式。在京城享有盛名的東直門簋街上,麻辣燙更是紅透一條街,擠兌得粵菜、魯菜、上海本幫菜、湘菜、杭州菜、東北菜等各有絕活的菜系幾無立錐之地。不是其他菜系不好,而是市場經濟更需要快速、簡潔和足夠刺激。鯽魚的零售價格已升至每500克8元,與羅非魚相差無幾。銷售量也僅排在了草魚之后。
近幾年高檔活魚市場從來就未平靜過,各類進口新魚種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領軍人物仍然是零售價每500克40元左右的鱖魚。鱖魚從來就未被商家炒作過,也不大被養殖戶看好,它之所以能在魚市場悄無聲息穩坐高檔魚市頭把交椅,靠的是其優良的肉質。在今年的北京魚市場上,鯰魚也有不俗表現。貴州酸湯魚、重慶水煮魚都有用鯰魚做主料的。白洋淀的汆酥魚更是非鯰魚莫屬。俗話說:加吉頭,鯰魚嘴。但民間傳說,鯰魚、黑魚同數發物,影響到鯰魚較多地進入家庭消費。鯰魚要想再上層樓,像在美國市場那樣成為主流魚品,還需假以時日。眼下鯰魚市場零售價每500克在15元左右,高出虹鱒魚3元~5元,是市場的正確評價。畢竟鯰魚肉質與鱖魚相比,還是稍遜風騷。
上述魚品都不是今年北京水產品市場的主要角色,今年,水產品市場的絕對主角是河蟹與白蝦。出現蝦比魚好賣,而蟹更勝蝦的熱鬧局面。今年河蟹品質明顯超過去年,只重100克以下的少見。今年北京市場品牌蟹大行其道,市場零售價每500克,從25元至160元不等。帶商標的陽澄湖大閘蟹只重200克,126元/500克,價格是普通蟹的5倍,只重400克的蟹王更是賣到了160元/500克。陽澄湖大閘蟹的實例再一次說明,無形資產比有形資產值錢得多。只有下大力氣,造就出名牌產品,就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由此也看出,一個由地域品牌、強勢品牌整合水產品市場的時期已經到來。
今年北京市場南美白蝦的個頭也較往年大,一般為每500克25只~30只左右,零售價15元~18元不等,價格有較大幅度下跌,跌幅20%。今年的京城,只要是有魚攤的地方就有蝦、蟹,不管是上萬平方米的大賣場,還是十幾平方米的小菜點,甚至連走街串巷的小販,也在賣河蟹、白蝦。此點說明,蝦、蟹已然走出由以往幾十年所形成的高檔商品的誤區,成為大眾化的消費食品。由于南美白蝦的出眾表現,各路商家已云集全國南美白蝦主產地——湛江,以求屯積居奇,在春節期間賣出好價。而要想賣出好價,絕不能加工成小包裝商品。只因南美白蝦只能化凍后當鮮蝦賣,小包裝彩印紙盒徒加成本。南美白蝦的冷凍加工,只能是兩公斤/塊,用冰封嚴,塑料袋包裝,10公斤/箱。值得提醒商家注意的是,去年京城凡是囤積白蝦的商家,沒有一個在春節期間賣光的,大部分均在來年4月份僥幸甩完,賠多賺少。除白蝦之外,基圍蝦也屬俏銷商品。基圍蝦市場零售價格每500克35元左右,比去年降低50%左右。基圍蝦仍然主要充當著粵菜中手剝蝦的角色,只不過在京城餐飲市場上,它被作為了火鍋的輔料。人們吃基圍蝦,已不僅是吃味道,食客們似乎更在乎往沸騰著的火鍋里放蝦時,蝦的活蹦亂跳、水花四濺的氛圍。此時吃已經退居其次,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愉悅與放松。
活小龍蝦在京城仍有較大市場,市場價格每500克8元~10元。前兩年熱銷的龍蝦尾,現已趨平。另外,在南美白蝦、基圍蝦的強烈沖擊下,雖然斑節對蝦已退居市場邊緣,但仍然不甘人后。你小我大。規格從過去的每500克15只~20只居多,到現在的4只~6只、8只~10只居多,每500克價50元~150元不等,成為高檔酒樓油燜大蝦的首選,同時斑節對蝦也是送禮佳品,去年春節,大規格蝦脫銷,即是明證。
二、凍品魚銷售量急劇下降,較往年降幅達40%左右。
生鮮食品增多,冷凍魚品下降,本是順理成章之事,但它透露出來的信息卻是:冷凍魚不能夠再停留在:“冷凍”上,市場在不斷的升級換代之中,需要的是深加工產品。當然,冷凍魚中也不乏亮點。即小帶魚,條重二兩上小帶魚10元4斤,二兩下10元5斤,在北京的大超市,買小帶魚需要排隊。冷凍帶魚,還是以進口帶魚為主。條重200克~300克印度帶魚港口接貨價6600元/噸。此價位讓國產帶魚的所有漲價理由化為烏有。糧、油、肉、禽、蛋全在瘋漲,惟獨魚價未漲。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印度帶魚挾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帶魚充斥市場成為霸主有關。眼下北京市場出現了自1997年以來多年未遇的價格動蕩期,有眼光的商家應該大膽出手建倉,品種包括帶魚、黃魚、平魚、蝦類。今后一段時期之內,蝦類的漲價趨勢將最明顯。冷凍大蝦肉是凍品中俏貨,每500克30粒~50粒散凍大蝦肉,50元/500克,40粒~50粒40元/500克。每500克300粒以上的小蝦仁是包餡的佳品,也是火鍋的底料,在冬季來臨之季,更應該成為俏銷品,市場價格應在10元2.5斤左右。冬季也是魚丸、蟹丸、蝦丸等魚糜制品的旺銷季節。有臺資背景的山東貨,有日資背景的大連貨在市場俏銷。但魚糜制品虛的成分多,價格參差不齊,很難在市場中有所作為,除非是100%的魚肉、蝦肉、蟹肉。廣東、浙江、福建百姓家中吃的魚丸,均為純魚肉丸,只可惜廠家做不到。但魚丸市場仍然是水產品市場中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如果能設計出小型的魚丸生產線,用鰻魚片、鲅魚片做主料,象蛋糕、切面那樣現場制作純魚肉丸、純魚肉餡,應該有廣闊的市場。
三、水產品批發市場由專一、專業性市場向綜合性市場,向社會性的食品配送中心轉變。
今年水產品批發市場也在借鑒倉儲商店、超市大賣場的先進理念:方便,省時,便宜,大宗,在現金的加速流轉中取利。即一站式購齊,所以批發市場不僅僅要賣冷凍品,也賣活品、鮮品、咸品、干品、罐頭食品。既要成為魚市,也要成為肉市、禽市、菜市、奶市,還要成為冷凍食品(如餃子)、乳制品(如冷飲)、冰制品、水制品、糧油制品的集散地,成為餐飲、機關團體的配送與購物中心。由此產生批發市場內在的擴張需求。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北京最著名的水產市場——紅橋市場已經開始走連鎖的路子。
總的說來,今年的水產市場比較平穩,就連往年很熱鬧的“十一”黃金周,也非常平淡。隨著冬季的到來,水產市場也進入了旺銷季節。由于相關市場的價格大范圍波動,特別是糧食、飼料、原材料的漲價,勢必影響到水產品,今冬明春的北京水產市場將不會平靜。實踐證明,在市場上升期,機會最多,但陷井也多。水產品市場的價格,不僅僅取決于國內因素,更重要的在于國際水產品的供給趨向。愿各商家看準大勢,把握商機,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賺得盤滿缽滿。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