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3/12/15訊 經過近10年的經驗積淀,在不斷解決育苗和養成技術難題的基礎上,近年來遼寧省大連市海參增養殖發展速度加快,成為繼對蝦養殖以來又一個規模開發的優勢品種。據統計,今年,大連市共投入海參育苗室180座,育苗總水體41.6萬平方米,出苗21億頭,比上年增加了150%和126%;新增海參養殖港池6萬畝,總規模達到12萬畝;新增人工投石20萬立方米,建人工魚礁7萬個,海參底播增殖總規模達到30萬畝,累計投苗21.4億頭。預計今年全市海參產量可達6000噸,創產值6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海參繁養基地。
隨著養殖技術的開發,規模的擴大,大連市涌現出有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壹橋海產有限公司、獐子島漁業集團、棒槌島海參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海參育苗和增養殖專業企業,有力地推動了該產業的發展。海參養殖是個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巨大的利潤,使人們投資海參養殖的積極性高漲。據統計,全市目前用于海參增養殖資金投入達4.7億元,千畝、萬畝連片的海參養殖池塘,隨處可見,讓人備受鼓舞。在面積擴大的同時,一些海參養殖新模式和新技術也不斷得到試驗和應用,開發區海青島養殖場開展了海上網箱養殖和浮筏養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棒槌島海參發展有限公司則引進俄羅斯海參和日本刺參搞人工雜交培育新品種,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瓦房店市海源水產養殖場,采用冷卻裝置進行工廠化養參的生產性開發,大大縮短了海參生長時間。這些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嘗試和探索,將會對海參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海參增養殖業,日前大連市有關部門在瓦房店召開現場會。要求各地根據自己的區域特點,認真研究,做好規劃與布局,以推進海參養殖業的發展。要再擴大養殖規模,引導企業走規模化經營之路;港池養殖、底播增殖、工廠化養殖、網箱養殖、筏式養殖是近幾年來通過實踐證明切實可行的養殖生產模式,要因地制宜,加快推廣步伐;切實做好海參精深加工這篇大文章,拓展市場空間,使生產、加工、市場開發齊頭并進,真正形成產業鏈條;力爭到2007年大連市海參港池養殖和海底底播增殖面積達到100萬畝。
編輯:劉偉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