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3/12/13訊 如果說,以往的競爭是建立在粗放型投入基礎上的競爭,那么現在的競爭便是建立在科技基礎上的競爭。蘭州水產業在遭遇外埠強勢狙擊之后,才似乎明白過來這一淺顯道理——科技含量低是無法占領市場的真正原因。
水產市場:“強龍”壓住“地頭蛇”
“目前,蘭州市90%的水產品都來自外地,可以說,外地水產品統治著蘭州市場。”紅山根綠色市場辦公室主任魏東波介紹。
蘭州水產養殖業曾經興盛一時,其鼎盛時期年產1500噸,養殖面積達到11300畝。水產養殖經營業本是具有巨大潛力的產業,為何會在蘭州遭遇尷尬呢?難道蘭州水產市場真的要被外來產品占領嗎?
水產市場 難覓“土貨”
在海鮮市場和綠色市場,可看到這樣的現象:幾乎所有的海鮮、水產銷售門頭都與地名有關,“長春水產總匯”、“寧夏靈漢沙湖優質綠色魚配送中心”等等,但惟獨少見“蘭州”字樣的總店。據綠色市場辦公室魏東波主任介紹,僅在綠色市場內經營水產的100多戶商戶,其中就有80%的經營戶來自河南,還有少數來自廣東、福建、四川,蘭州本地的經營戶幾乎沒有。不僅如此,蘭州本土的水產品也步入本地經營戶的后塵,只占到蘭州水產品消費市場之“冰山一角”。
據了解,蘭州的水產品消費市場每天交易量可達到8萬斤左右,其中草魚5萬斤、鯉魚1.5萬斤、花鰱2000斤,桂魚和鱸魚2000斤、中華鱘1000斤、海水魚5000斤、大閘蟹3000斤,但出自蘭州本土的漁產品只占到10%,也就是8000斤,而其它7萬多斤均來自外地,且在這些外來水產品中一些“高端產品”幾乎占領了整個蘭州水產市場,例如大閘蟹、中華鱘之類,這也是水產中利潤最大的一部分。
蘭州水產品消費市場的巨大空間與本土水產品相形見絀的供應能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由讓人反思:蘭州本土水產品究竟怎么了?
價位虛高 斷送市場
水產品的特殊性,讓人們對其新鮮程度要求甚高,而本土產品恰好可以彌補這一切,因此蘭州本土水產品具有外來產品無法比擬的優勢。再者,蘭州本土水產品從固有的資源到發展速度,從養殖面積到特色品種,都不落后于其他省份城市。蘭州漁產品之所以成為市場的配角,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蘭州的魚價格太高。
據在綠色市場了解到,外地來的鯉魚價格一般在每斤4元時,本地鯉魚價格就在6元,而當外地鯉魚調價到2.8元時,本地魚價格才降到4元。每斤2元左右的差價,讓本地魚失去了應有的競爭能力。由此看來,外來水產品成為蘭州水產市場主角便不難理解,它們也“盡興”地左右著蘭州水產市場。
“蘭州水產品價格高,主要原因是,因為成本太高,無論是養殖飼料、水費還是人工費都很高。”蘭州市漁業監督檢查站有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在蘭州養成1斤魚,得用2斤多飼料。即1∶2。1斤飼料1.5元左右,那么飼養1斤魚僅成本就要3.2元,再加上人工、水電費,所以批發價就非常高,而銀川同樣重量的魚,成本在1.80元左右,在蘭州市場上才賣2元左右。價格之低可想而知。價格上的懸殊,使本地魚很難出手,大大挫傷了漁民的積極性。
發展瓶頸 缺“金”少“糧”
其實,蘭州市水產消費市場空間很大。據了解,蘭州市每年的水產消費大約是2萬噸,但蘭州本土每年僅能生產1560噸,只占到市場需求的10%。“這一微末比例一方面說明蘭州水產的巨大市場潛力,另一方面也說明蘭州水產品發展跟不上市場的需求。”業內人士尖銳指出,那么蘭州水產品發展的瓶頸到底在哪?
寧夏是靈漢沙湖優質綠色魚配送中心,雖然開業還不足半年,但其在蘭已有5家連鎖店了,據其負責人稱,他們配送的草魚、昌魚都出自沙湖中,通過科學養殖,是一種能滿足綠色消費需求的無污染綠色魚,這是他們占據市場的一個法寶。另外,在寧夏他們擁有150畝的養殖基地,無論從養殖技術還是資金投入,他們都是一流的,這是市場競爭的先天條件。
而回過頭來看,目前阻礙蘭州漁業發展的根本原因恰恰是資金和技術問題,據蘭州市漁業監督檢查站有關人士介紹,在1996年之前,國家、省、市每年都分別拿出一部分資金對蘭州市的水產養殖業進行扶持。但1996年以后,隨著政府對此項資金投入的縮減,蘭州的水產養殖業的許多先進技術和設備無法投入使用,漁民們都處在原始的作業狀態,從目前來看,蘭州水產較之外來產品,科技含量較低,是無法占領市場的真正原因,如果能夠增加科技含量,降低水產品的成本,同時養殖能滿足市場需求的高品質水產品,重新占據蘭州本土市場“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要解開阻礙蘭州水產業發展的死結并非朝夕之功,在資金支持和技術扶持上,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多方的努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