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3/11/6訊 又到菊黃蟹肥時節,我省各大湖泊出產的螃蟹源源出口到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地市場。在常州宣塘橋水產市場,來自臺灣的榮華水產公司每周都要把10噸左右的大閘蟹發回寶島。該公司總經理何德新先生結合他經銷螃蟹的經驗和來自海外客戶的反饋信息,對我省的螃蟹養殖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議.
何德新說,臺灣食客偏愛的是來自天然環境的中華絨螯蟹,因此最好在自然的湖泊里養蟹,不要在人工池塘里養殖。而且,一定要降低養殖密度,“以我的經驗,每畝水面不要超過500只蟹苗,最好是300只左右,而現在的情況是很多地方都超過了500只,有的甚至達到1000只,這樣不利于個體長大,而且死亡率相對要高。”
“要得到品質高的螃蟹,湖泊水質的控管非常重要。”工業污染對水質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必須控制污染排放,讓螃蟹生長在天然的環境里。“這不是養殖戶所能做到的,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管理。”
湖泊的水草資源一定要豐富,因為水草不僅是螃蟹的棲息場所,而且是其食物來源,還有些水生物如螺螄等附著在水草上,那也是螃蟹的好飼料,所以要保護、培育好水草。“像滆湖漁管會實行嚴格的全年禁草制度,來保護湖中水草,這種做法就很好。”
“在蟹苗方面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品種雜交和近親繁殖,造成品質不純正和退化,個體會越長越小。”
何德新認為,近來江蘇的陽澄湖、滆湖等地都開始注重打品牌,這是非常有長遠眼光的。但是品牌樹起來后怎么保護?應該加大力度防止假冒。他說,打假要從源頭打起,不能讓假貨從源頭流出來,否則得不償失,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但是我們已經發現很多假貨就是從產地出來的,這種情況一定要非常警惕,因為來之不易的品牌倒下去十分容易。”最后,何德新說,國內養殖業產銷失衡的現象很嚴重,大閘蟹的養殖不應該一窩蜂地大家都上,最后造成供大于求,價跌傷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