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3月2日,廣州番禺區石樓鎮漁民李樹棠在自家的魚塘收起一網肥大的脆肉鯇,很快被廣州魚販子以15元/公斤的塘頭價搶購了。李樹棠高興地告訴筆者,去年,540畝舊魚塘在漁業部門的支持下經標準化改造后,4批羅非魚收獲了1000噸左右,產量和效益大大提高,今年將繼續租1000畝放養四大家魚。
其實,像李樹棠這樣的水產養殖大戶,如今在石樓鎮有近10戶。“這完全得益于魚塘標準化的整治。”該鎮周鎮長說,石樓是番禺重要的水產養殖基地之一,擁有魚塘近2萬畝,但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起,隨著魚塘逐年老化,加上經營者重生產輕管理的短期行為,魚塘質量逐年下降,普遍出現了“基崩塘淺路難行,排灌不分病害多”的現象,而且養殖戶基本是散而多,不利于水產業產業化的發展。
該鎮沙北村一黃姓漁民說,在魚塘改造前,由于各塘蓄水深淺不一,有的1.5米,有的不到1米,而且容易發生崩、漏,致使養殖成本不斷增加,養殖頭兩年基本處于虧本狀態。特別是塘基路面坑坑洼洼又窄小,運輸困難,許多魚販子都不愿意到塘頭收購。他說,以前養殖四大家魚時,畝產只有1000斤左右,收入僅為3500元;如今,改造后的魚塘水深達3米,單塘面積16畝,畝產量增至1500斤,多了一半,收入達5000多元。
周鎮長說,從2003年底開始,以市、區和鎮、村分別投入80%和20%資金的形式,該鎮大范圍開展了魚塘標準化整治工作,每畝投入約3000元左右。僅去年,全鎮立項8000畝魚塘進行改造,目前已經完成了江鷗、沙北村的2400畝。整治后,不但產量增加,而且魚的病害減少,漁民畝產值增加1000元左右。以石樓恒豐養殖場為例,放養品種以斑點叉尾鮰為主,整治前年平均畝產量為2.5噸,整治后產量達3.25噸,平均畝產量增加了0.75噸。
番禺區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盧坤祥告訴筆者,目前番禺大多魚塘是以村集體所有,出租給大型養殖戶居多,整治后優良的養殖條件吸引了眾多人士前往租塘投資養殖,如澳洲的周先生承包石樓沙南村連片魚塘1774畝。這不單是養殖戶得益,而且壯大了集體經濟。整治后魚塘租金“水漲船高”,如欖核鎮人民村265畝的魚塘,由原來的450元/畝提升到1850元/畝,村集體收入增加了37萬元。
盧坤祥說,魚塘經改造后,養殖品種也得到不斷優化。如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等四大家魚的比重逐年下降,黃鰭鯛、鱸魚、鰻魚、南美白對蝦、丁桂魚、河豚、泰國筍殼魚等中高檔水產品種的養殖規模上升。去年,還在石基、石樓、欖核等鎮魚塘標準化整治重點鎮試養了黃顙魚、海鰲豐鯽、寶石鱸等,效益相當可觀。目前,番禺的四大家魚與優質魚的比例由2000年的64.4:35.6調整為55.3:45.7。魚塘平均畝產由600公斤提高到950公斤,增加了350公斤。
廣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水產處陳洪強透露,目前,廣州仍有超過50%以上的魚塘水深低于1.5米,41.8%的單塘面積過大或過小,35%的魚塘未能通車,不利于產出率的提高和高價值品種的養殖。今年,廣州計劃繼續整治魚塘2萬畝,重點扶持筍殼魚、斑點叉尾鮰、鱷龜、大規格羅非魚等名優咸淡水養殖品種,創建南沙咸淡水養殖品種一批漁業名牌產品。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