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訊 全面分析和準確評估國內外的水產品市場,建立健全我國的水產品市場體系,促進我國的水產品流通,對促進我國漁業生產和漁業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進而會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漁民增收。
一、世界及我國水產品產量與人均占有量
在近20年間,全世界的水產總產量一直保持低速持續增長,由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9000萬噸左右增長到2001年的1.3021億噸;我國的水產品產量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勢頭,2001年達到4285萬噸(FAO2001年年報數),占世界水產品產量的32.46%,是位于第二位秘魯的5.3倍,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的最高年產量;尤其是養殖產量已占到世界養殖總產量的70%以上,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2001年,全世界人均水產品占有量不到20公斤;而我國2002年的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已達33.8公斤,超過了世界人均占有量,但人均食用量仍很低,不到13公斤。相對于水產消費大國而言,我國的人均水產品消費量還很有限,如日本國1986年的人均占有量既已達92公斤等。
二.國內的水產品流通現狀及發展前景預測
水產品因為他的營養與藥用價值被人們逐步深刻地認識,使得其市場和消費群體逐步擴大,需求量逐年增加。盡管由于近幾年產量增幅較大等原因,使得國內大宗水產品的價格穩中有降,但這也只是結構性和區域性過剩,消費總量仍呈大幅增長勢頭,而且高檔水產品的需求量急劇攀升,價格大幅上漲,預計這種發展勢頭仍將保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經過近20年的水產品市場發育,我國的水產品流通已呈現下列格局:
(一)批發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已成為水產品流通的主渠道 近幾年,我國的水產品批發交易發展迅速,水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也較快。除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外,大多數大中城市也都相繼建立起了適合本地特點的水產品批發市場。目前,我國的專業水產品批發市場已有333個,其中主產區、主銷區和主要集散地有13個農業部定點的專業批發市場。這些批發市場集冷藏、運輸、批發、零售于一體,對水產品市場的繁榮直到發積極地推動作用。
此外,水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也較快,如全國水產商情網絡、沿海國有海洋捕撈信息網絡、長江流域主要城市水產品信息網絡、14個大中城市水產品信息網絡、全國水產品信息網絡等,對水產品市場信息交流、擴大產品銷售等都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二)水產品零售業交易活躍,對批發交易起到了互補作用 我國的水產品零售除國有副食商店、個體水產商店和生產企業直銷外,主要是遍及各地的城鄉集貿市場。1998年,城鄉集貿市場已發展到9萬多個,其中城市2.4萬個、農村6.5萬個;總交易量為1491萬噸,交易額1659億元,對水產品批發交易起到了很好的互補作用,也方便了消費者。
(三)區域水產品市場尚待發育,潛力巨大 四川、重慶、湖北兩省一市是傳統的水產品主產區和主銷區,尤其是淡水水產品的銷量一直很大,這些地區素有吃魚習慣,而且食法多樣、獨特。2002年,四川省的產量為65萬噸、重慶市的產量為21萬噸、湖北省的產量為272萬噸,這些產品的80%以上都是在本地區銷費,且集中消費于大中城市,只有小部分產品銷往外地。上述兩省一市人口眾多,合計有1.5億,人均水產品占有量不足25公斤,遠遠低于全國的人均占有量。如果要達到2002年(36.05公斤)全國人均占有量的水平,尚有100萬噸的發展空間,若其農村市場繼續開發、周邊市場繼續拓展,以及人口增長因素一并考慮,生產空間會更大。
(四)中西部地區和內陸農村市場潛力巨大 因區域資源、傳統消費習慣和消費水平問題,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和內陸農村的水產品市場很不發達,人均水產品的占有量和消費量都很有限。目前我國農村人均魚蝦消費量只有4公斤左右,不足城鎮的三分之一。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消費水平會逐步提高,農村的水產品市場會得到進一步發育,9億多的農民,若達到年人均10公斤水產品的消費量,將有500多萬噸的消費空間。(未完待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