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三、真菌性疾病
1、離壺菌病
(1)病原體:動腐離壺菌。
(2)癥狀和病理變化:幼牡蠣受感染后不久即停止生長和活動,很快死亡。
(3)診斷方法:鏡檢可診斷牡蠣體內有無菌絲,或將生病牡蠣故人溶有中性紅的海水中,真菌真絲染鍇比周圍組織深。
(4)流行特點:可侵害各期幼體,引起大批死亡。
(5)防治方法:使用過濾、紫外線消毒海水等方法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發病后尚無有效方法治療。
2、殼病
(1)病原體:絞紐傷殼菌
(2)癥狀和病理特點:菌絲在殼上穿孔,在閉殼肌處最嚴重,殼的內壁表面有云霧狀白色區域,后轉變成黑色、微棕色或淡綠色的沈狀突起,閉殼肌脫落,引起牡蠣死亡。
(3)診斷方法:取病灶處殼的碎片,放人消毒海水在15℃下培養3—4周后長出菌絲。
(4)流行特點:秋季水溫高于22℃以上時易發病。
無有效防治方法。
四、原生動物性疾病
1、六鞭毛蟲病
(1)病原體:尼氏六鞭毛蟲。寄生于多種牡蠣的消化道內。
(2)癥狀及診斷方法:蟲體較大,鏡檢可見。
(3)流行特點:是牡蠣常見的一種寄生蟲,在水溫低和牡蠣代謝機能低時致病。
尚無有效防治方法。
2、線簇蟲病
(1)病原體:線簇蟲,其營養體時期寄生于蝦或蟹消化道內,孢子時期寄生在軟體動物體內,以外套膜內最多,且可寄生于所有器官中。
(2)癥狀:對牡蠣危害不顯著,但感染嚴重時可產生機械障礙,如阻塞鰓血管。
(3)診斷方法:取外套膜或鰓鏡檢發現孢子后可確診。
(4)流行特點:無專一性,是牡順常見的一種寄生蟲。
3、派金蟲病
(1)病原體:海水派金蟲。
(2)癥狀和病理特點:主要傷害結締組織、閉殼肌、消化系統上皮組織和血管。感染1早期,蟲體寄生部門組織發生火癥,隨之纖維變性,最后廣泛的組織溶解,形成組織膿腫或水腫。感染嚴重的牡蠣殼口張開而死。
(3)診斷方法:將檢查的活體組織放人含葡萄糖的琉基醋酸鹽液體培養基中,在25—30℃下培養1天以上,營養體或動孢子囊前期擴大并形成壁,用魯哥氏碘液染成藍黑色。
(4)流行特點:本病是牡蠣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幼牡蠣一般不患此病,主要受侵害的是較大牡蠣,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病情最嚴重的是8—9月份,隨著天氣變冷水溫下降死亡率下降。
(5)防治方法:一是提早收獲,二是將病牡蠣轉移到低鹽度(15‰以下)低溫海區(20℃以下)。
4、尼是單孢子蟲病
(1)病原體:尼是單孢子蟲。
(2)癥狀和病理變化:病蠣肌肉消瘦,生長停止,在環境條件較差時引起死亡。鏡檢切片見組織水腫、壞死,并含大量孢子。
(3)流行特點:發病時期為5—9月份,8月份開始死亡,9月份達最高峰。
(4)防治方法:將已受感染的病牡蠣移到鹽度為15‰以下的海區養殖疾病可受到控制。
5、沿岸單孢子蟲病
(1)病原體:沿岸單孢子蟲。
(2)癥狀和病理特點:病牡蠣全身結締組織都可受到各核質體的破壞,生長停止,身體瘦弱。
(3)診斷方法:取病牡蠣結締組織切片,染色后鏡檢多核質體、孢子囊和孢子。
(4)流行特點:5—6月份常發生大批死亡,7月份突然下降,很少再生病。
(5)防治方法:一是提早收獲,二是將患病牡蠣移到低鹽度(20‰以下)海區養殖。
6、包納米蟲病
(1)病原體:牡頗包納米蟲。
(2)癥狀和病理特點:病牡蠣鰓絲或外套膜上有灰白色的小潰瘍,或有較深的穿孔性潰瘍。常規切片鏡檢可見鰓、結締組織、胃、外套膜中有分散的顆粒性血細胞增殖病灶。
(3)流行特點:夏季多發病,發病率可達40—60%,同時期死亡率達40—80%。
(4)防治方法:同前。
7、纖毛蟲病
牡蠣還受到其它多種纖毛蟲侵襲,如鉤毛蟲寄生于其消化道內,楔形纖毛蟲寄生牡蠣鰓上。海星精巢蟲寄生于海星性腺中和挲牡蠣消化道中。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