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文蛤養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海水富營養化程度的日趨加重,文蛤的病害也隨之發生。山東西部沿海灘涂是我國文蛤苗種生產的主要產區,近幾年該海區文蛤死亡現象時有發生。另外,據于志華等多年實地考察和多次對比試驗證實:文蛤死亡主要是由于環境條件差、文蛤體質虛弱以及弗尼斯弧菌感染等共同作用引起的。
文蛤患上弗尼斯弧菌病的一般癥狀為:鉆出灘面,閉殼肌松弛,出水管噴水無力,貝殼光澤暗淡,不攝食,瘦弱,內臟團由乳白色轉變為粉紅色、黑色,最后張殼死亡。
1 文蛤疾病流行特點
高潮區小文蛤發生大批死亡,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區域性和流行性特點。
1.1 季節性
文蛤大批死亡主要發生在每年的高溫季節,8~9月份比較盛行,此時文蛤產卵排精后,體質虛弱 又處于多雨季節,海水比重極低,灘溫過高。
1.2 區域性
文蛤大批死亡通常發生在潮位偏高、文蛤潛居密度較大的近海岸灘涂上,以潮間帶的高潮區和文蛤的暫養區最為明顯。中潮區和低潮區等潮位低區域文蛤密度低,流通暢,通常極少發生大批死亡。
1.3 流行性
患病文蛤從少量鉆出灘面,到大批發生死亡只有2~3天時間。死亡后的文蛤軟體部很快腐爛發臭,感染鄰近的文蛤,感染速度快,受影響的面積廣,最后造成整個海區文蛤的大批死亡,這種現象具有明顯的流行性特點。
2 高潮區文蛤發生大批死亡原因分析
2.1 環境因子的影響
2.1.1 干露 室內高溫陰干試驗表明:體長3 cm的文蛤在38℃的氣溫下陰干48小時存活率40%。高溫期小潮汛期間,高潮區部位一般干露3~4天。在烈日的曝曬下,灘面溫度急劇上升,8月份測得最高灘溫達38.6℃,嚴重影響了潛居在沙灘中文蛤的生存,引起文蛤“浮頭”。因此干露引起灘面溫度過高是高溫期高潮區小文蛤死亡的一個環境因素。
2.1.2 水溫 經試驗體長3 cm的文蛤在水溫29.8~32.4℃條件下培育120小時未見死亡。當水溫上升到38.0℃ ,經22小時的培育其存活率僅有40%,33小時全部死亡。當水溫達40.5 ℃時,經1小時雙殼松弛死亡。水溫對文蛤存活影響較大。山東西部沿海自然海區表層水溫最高在8月份,平均30.4℃,最高32.6℃。這種水溫達不到致死文蛤的溫度,因此自然水溫不是引起山東西部沿海文蛤大批死亡的直接原因。水溫對文蛤的攝食量多少有明顯影響,在10~30℃范圍內隨水溫升高攝食量增大;當水溫超過30℃時,文蛤的攝食量就降低。山東西部沿海8月份平均水溫超過30℃,這期間若連續高溫對文蛤的攝食影響較大,長期營養不良導致體質衰弱,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抵抗力下降,特別對病菌的抗力下降,就容易發生大批死亡。
2.1.3 鹽度 文蛤在海水鹽度為2的條件下,培養96小時死亡率50%;當鹽度為零時,48小時后文蛤心臟停止跳動。高溫季節的小潮汛期連降暴雨,可引起灘面鹽度急劇下降,低鹽度與其它因子的共同作用也能引起文蛤大批死亡。
2.1.4 潛居密度 文蛤潛居密度為0.4 kg/m2時,培養3個月死亡率為3%;0.8 kg/m2時死亡率16%;2.5 kg/m2時死亡率為77%;當密度為6kg/m2時3個月后存活率僅有19%。可見隨著潛居密度的增大死亡率增高。文蛤的潛居密度過高容易引起餌料缺乏,營養不良則軟體部消瘦,活力降低,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大批死亡。自然海區文蛤的死亡首先發生于高潮區的高密度部位。風浪和潮汐對自然海區文蛤的分布密度起著重要作用。
2.2敵害生物的影響
細菌是引起文蛤大批死亡的主要敵害生物。文蛤死亡期病原菌調查所檢出的4種細菌中,溶藻弧菌含量最高,弗尼斯弧菌次之。副溶血弧菌和假單胞菌含量較少。在其它季節里,健康文蛤和海水、海泥中也檢出了大量的溶藻弧菌,但沒有分離到弗尼斯弧菌。對弗尼斯弧菌在不同培養基、pH值、耐鹽度、溫度等生態條件的試驗觀察中,發現12.5% ~50%的文蛤湯是弗尼斯弧菌的最佳培養基;弗尼斯弧菌在pH值7~8范圍內生長最快,其耐鹽量在3~4;在15℃以下或44℃以上停止生長,而在25~37℃范圍內生長最好、繁殖最快。上述這些結果表明文蛤死亡季節的自然條件最適合于弗尼斯弧菌的生長和繁殖。室內菌種感染試驗也表明:健康文蛤在水溫26℃時,當水體中弗尼斯弧菌的含量達到103~104/ml時,72小時后文蛤的死亡率達84%,韌帶受傷的文蛤死亡率90%以上,文蛤被感染后24小時鰓絲開始潰爛,腸胃內膜上皮細胞萎縮;48小時有部分文蛤張殼死亡;72 小時發生大批死亡,死亡的癥狀與自然海區基本一致。
3 防治技術
3.1 移植疏散
將高潮區、高密集部位的小文蛤移植疏散到低潮區或淺海輻射沙洲灘涂上,使移植疏散的小文蛤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避免高溫期惡劣環境條件對文蛤的不利影響。防止大批死亡的發生。另外對由于風浪造成的堆積文蛤需及時疏散到中、低潮區。進行文蛤移植疏散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移植疏散最好在初夏進行,放養苗種規格以體長2.5~3 cm左右為宜,放養量250 kg/667m2;(2)操作要小心,起捕時避免機械損傷,播放時要剔除破損文蛤,及時清除敵害生物;(3)最好在早晨或傍晚進行,及時采捕打堆文蛤,捕大留小。
3.2 文蛤與對蝦混養
將高潮區小文蛤移進蝦塘與對蝦混養既可防止文蛤死亡,又可提高蝦池的綜合利用率。對蝦池水體中餌料生物豐富,有利于貝類的攝食,促進生長;而貝類能大量攝取混養池水體中的餌料生物和對蝦餌料的有機碎屑,使水質不致過肥,從而穩定了水質,促進了對蝦的生長。實踐證明對蝦與文蛤混養有以下幾點好處:(1)對蝦池不受潮汐、風浪和干露等因素的直接影響,文蛤生活環境穩定,攝食時間長,生活條件優于高潮區灘涂;(2)可以人工控制混養池的水位,避免溫度過高和鹽度急劇下降而影響文蛤的生長和存活;(3)可通過人工施肥和換水調節池中的餌料生物量,滿足文蛤的營養需要,文蛤的出肉率比自然海區同期個體高l3%~6%,生長速度快于自然海區數倍以上;(4)蝦池中的混養文蛤可濾食部分單細胞藻和對蝦殘餌的有機碎屑,起到穩定和凈化蝦池水質,改善蝦池生態環境的作用,能促進對蝦生長。
3.3 利用圍網養成
必須掌握以下幾點關鍵:(1)應選擇潮位下部至低潮區,灘面平坦、穩定,潮流暢通,餌料生物豐富,中潮區下部和低潮區環境條件優于高潮區,適宜文蛤生長,將高潮區小文蛤用圍網在中、低潮區進行養成,可以防止高潮區小文蛤死亡的發生;(2)底質含沙量在70%以上;(3)鹽度在18~30為宜,避開排淡水域,嚴防鹽度驟降;(4)圍網網目要適宜,以不使文蛤外逃的最大網目為宜;(5)養成密度要適中,以每667m2300kg較為合適。(6)養成所用的文蛤苗種規格以2.5~3cm最好,可當年圍養當年收獲;(7)網周養成應在春季進行;(8)加強日常管理,定期檢測文蛤的生長和存活情況,做好“三防”(防逃、防災、防敵害),若局部發生疾病和死亡,應及時撿除病蛤和死蛤,并用漂白粉、生石灰及時消毒殺菌,切斷污染源,嚴防傳染病的擴散。
5.4 對弗尼斯弧茵病的防治
以防為主。通過改善文蛤的生活環境,增加文蛤體質防止弗尼斯弧菌感染。對局部死亡的文蛤,可用漂白粉消毒切斷污染源。對于小范圍的弗尼斯弧菌病,可用漂白粉等含氯藥物進行治療,但對于廣闊的自然海區,用藥治療實際上是難以實施的。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