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春節剛過,山東省乳山市的不少沿海農民就前往大連、榮成、煙臺等海帶、裙帶主產區去高價購買礁石,令當地人不解。原來這些養參戶準備用買來的礁石在海參池里進行人工造礁,他們說:“買來礁石能生藻,海參才能長得好”。
近年來,養殖海參在乳山沿海地區勃然興起,目前潮間帶養參和蝦池造礁養參面積上萬畝,海參養殖占到各類漁業養殖的三分之一。但是傳統的用青石或者白石造礁的養殖模式,不同程度存在著海水循環慢和水質容易富營養化的缺點,影響了海參生長和海參質量。乳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通過長期觀察發現,要提高海參的產量和質量,必須改善海參的生存環境。而用海中那些能生長海帶、裙帶、石莼的原生礁石來養海參,既可以為海參提供天然餌料,減小人工投餌造成的水質污染,又可利用海藻對海水起到很好凈化的作用。尤其是用這種方法養參,成活率高,生長周期短,海參的產量和質量也明顯提高。
在技術部門的倡導下,這種養殖法很快得到養殖戶的響應。但這種能生長海藻的礁石在當地并不多見,所以一些養殖者便外出購買礁石。雖然購買礁石每畝參池要多投入數千元,但從去年養參的情況來看,用原生礁造礁的養殖戶比其它養殖戶每畝多收入二千多元,僅一兩年的時間就能收回投資。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