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鮑魚被列為八珍之首,其味鮮美,營養豐富。鮑殼又名石決明,具有藥用價值,可鎮肝清熱,滋陰壯陽。鮑肉有降低血壓功效,鮑肉中所含的鮑靈素Ⅰ和鮑靈素Ⅱ有較強的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
雜色鮑分布于我國南方福建、廣東、臺灣,鮑肉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由于鮑的自然產量少,經濟價值高,人工養殖鮑深受各屆人士的青睞,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至今,雜色鮑人工養殖在我國福建、廣東、海南、臺灣大規模迅速發展,導致過度密集、過大規模的養殖,大大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從而發生一些病害,造成很大損失。其中,最具危害性的是為業內人士所稱的“冷水性病毒”病,它發病快、病程短,死亡率幾乎100%。
一、雜色鮑“冷水性病毒”病的癥狀
雜色鮑“冷水性病毒”經福建、廣東等水產相關科研單位,提取樣品進行電鏡觀察、反復試驗,確認為大小(50~80)納米×(120~150)納米的球狀病毒。雜色鮑發病時,足部肌肉收縮變硬、變黑,外套膜收縮,口器外翻,死后吸緊籠壁;池面有較多的泡沫且氣泡較大(病鮑吐出體液所致)。發病池的鮑一般在兩三天內全部死亡,水平傳染力特別強,只要是一滴病原水或一個病原鮑就能讓一個池接一個池感染死光,稍不注意,整個養殖場不經十天半月全部死光,傳染之猛、死亡之快可謂驚心動魄,養殖場損失慘重。
二、雜色鮑“冷水性病毒”發病因素
雜色鮑冷水性病毒發病水溫為15~20℃,發病季節在每年的1~4月份。在這個水溫范圍最適合致病病毒的孢子繁殖,同時也最適合病毒的主要載體一弧菌(vibrio sp.)的繁殖。而在此水溫下,雜色鮑正處于少攝食、少運動、抗病能力差的狀態,這樣一受病原體感染,很容易發生病毒及弧菌并發癥。水溫在達到21℃以上時,此種病毒不會致雜色鮑病變而進入潛伏期。
三、雜色鮑冷水性病毒的有效預防措施
自1998年至2004年,每年均有很大比例的鮑魚養殖場遭受冷水性病毒的侵害,導致全軍覆沒,損失慘重。筆者在1999年就經歷過一場受冷水性病毒侵害的災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00多萬元。在發病過程中,經過不斷探索、不懈努力,最后保留了十八萬粒雜色鮑苗,使其隔年能恢復生產、并得以發展。至今,我們養殖場再未發生過冷水性病毒的病害,這得益于所采取的預防措施切實有效,并不懈堅守的結果,在此特介紹這些措施與大家探討、共勉。
1.每年在11~12月期間(病害來臨之前),把養殖鮑全部倒池一次,以使生態環境更優越,提高雜色鮑的抗病能力,也讓病原體的繁殖環境更劣。
2.每年在12月底把養殖池上面的遮陽網全部拉掉,讓陽光直射,使陽光中的紫外線幫助殺菌,讓養殖通道更通風更干燥,使細菌不容易繁殖傳染。
3.在發病季節(水溫21℃以下),禁止其他養殖場有關的人員、工具、車輛,特別是商品鮑、鮑苗進入養殖區,以防病原帶入傳染。
4.購入的飼料-江蘺,必須徹底洗凈,并用2~3克/立方米消毒丹或1克/立方米聚維酮碘消毒24小時后,方可投喂。
5.養殖用水水源經過2~3克/立方米次氯酸鈉消毒后再用。或者,養殖循環水控制為正常狀態的1/5~1/3,也即是流量為1/2~1倍養殖用水,然后每天傍晚在養殖池內潑灑2~3克/立方米次氯酸鈉溶液一次。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