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月23日下午,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蔡宏教授在廣州展示了自己牽頭研發的無公害海產養殖復合凈化技術及設備系統(GFMPR)。他說,養魚先養水,應用有數項專利技術的這一系統后,將使凈化后的水質全面達到甚至優于國家標準。這有助于我國的漁業向無公害方向大步邁進。
記者在現場看到了這套由汕頭一家企業生產的樣機,它雖然占地面積不大,卻集成了六大系統,可以為6畝水面的養殖水體提供優質水。蔡宏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及華南農業大學客座教授,同時任香港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水資源處理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一職。他對記者說,這一系統,有兩級氣浮塔、重金屬吸附區、生物濾池反應器、硝化/反硝化室、斜板沉淀池、光催化氧化管,僅靠這套樣機就可以為6畝水面的養殖水體提供優質用水。
蔡宏對這一系統充滿自豪。他說,在這一系統中,有多項人無我有的優勢,綜合運用了物化和生物處理方法。其中一項就是對去除重金屬污染的特別關注。國內外的漁業對水體本身的重金屬并不太關注,但是魚蝦卻對重金屬有體內累積的問題,結果很容易給人類帶來健康隱患。另外,在這一系統中運用了持有專利的光催化氧化管技術,用二氧化鈦的納米涂層作催化,加上紫外線,無需添入化學物質,就可有效地殺死大腸桿菌等有害病菌。
蔡宏向記者展示了兩個證書,這兩個證書都與這一系統中的一項重要技術有關,一是香港工業署分發的特殊設計獎,另一個是瑞士日內瓦的發明金獎。
據了解,這一系統將用一項特殊的方式在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38個地區推廣。新加坡已故愛國華僑孫炳炎先生之子孫聚得先生對記者說,因為這一系統適用于各種情況下水產養殖的水質凈化處理。所以以養殖漁技術供應鏈整合方案為核心的推廣計劃是其基礎,將與這些地區的無公害殖漁科技及基建發展計劃的推廣結合起來,在這一計劃中,有一重點就是由農民參與各地區的合資或合作經營企業。
孫聚得說,該項目已率先在廣東啟動,前期將在廣州、深圳、珠海、汕頭、番禺、從化、佛山等地區作重點推廣,全面鋪開后將有助于改善中國水產養殖業的品質。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