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青海境內擁有7686公里內陸河流,又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豐富的水體資源為漁業養殖、增殖帶來了極大便利。但受多種因素影響,地產鮮魚在青海人的經濟賬本上、餐桌上卻很難見到。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紅極一時的青海漁業,為什么后期突然滑坡?青海能否發得了冷水養殖業的大財?
養殖環境良好
青海地處高原,寒季較長,水體冷涼,非常適合冷水性魚類的增殖養殖。據水產部門調查統計,全省現有魚類66種,分別隸屬于4目6科,其中天然魚類48種,引進魚類18種;共有136.7萬公頃水面,其中有魚水面達106.7萬公頃。僅我省龍羊峽、李家峽兩座大型水庫就已形成水面4.6萬公頃。近幾年來,我省水利部門又在東部農業區建設了一百二十余座中小型農用水庫,有水面積達800公頃。這些水利資源為我省漁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且省內很多湖泊中,還自然生長著許多有極高利用價值的魚類。
青海省水產局局長趙依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省很多天然魚類廣泛分布在長江、黃河及其附屬水體中。為了豐富漁業資源,上世紀90年代,我省還從國外引進了許多新品種,其中虹鱒魚、三文魚就是特別適合我省冷水環境的魚類。由于環境適宜,水體潔凈,技術嫻熟,當時很多外地人紛紛到青海來學習鱒魚的養殖、良種培育等技術,一時間青海這個內陸省份也有了自己的“漁業招牌”。
但是,由于青海并不是傳統的漁業省份,很多水體處在高海拔,交通不便的地區,省內設施養魚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不高,漁業發展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加上后期因企業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響,我省的虹鱒魚養殖遭受重創,以致從90年代中期的異常紅火迅速滑向下坡,目前我省龍羊峽、李家峽、南門峽等水庫雖養殖了一定數量的虹鱒魚,但每年產量僅100多噸。
湟魚養殖成難題
青海湖湟魚,是我省特有的魚類品種,曾一度被視為是青海人的“救命魚”。為了保護這一瀕危物種,省政府于上世紀80年代決定封湖育魚,從而使湟魚的數量有所上升,生態環境得以平衡。
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省一邊傾力保護湟魚,一邊也在做大量的養殖技術研究,到目前已取得了湟魚人工孵化、人工養殖、鮮魚上市等成果。目前擺在省漁業技術研究人員面前的最大困難是,如何將人工養殖的湟魚與天然生長的湟魚區別開來,只要攻克了一難題,我省便可實現湟魚封育與人工養殖“兩條腿走路”的目標,既有利于生物種群的多元化,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又可使湟魚形成商品,走上市場,再次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并帶來相應的經濟價值。
打造青海漁業品牌
青海既有著豐富的魚類品種,也有著良好的冷水環境,更有著成熟的養殖增殖技術,可青海人卻每年都要“捧著金缽找銀缽”,就是吃不上地產鮮魚,其所消費的魚蝦都需要從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地大量調運。對此,有業內人士曾疾呼,應加大漁業投入,樹立品牌,做好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兩手抓。
省水產局局長趙依民也表示,“十一五”期間,我省將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在條件較好的東部農業區適水環境內大力發展漁業養殖,充分利用東部地區五千多畝池塘和一百余座水庫,在大量養殖鯉魚、鯽魚等魚類的同時,發展一批優勢品種和特色品種,并在漁業基礎設施、水產品質量保證等方面爭取國家投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從事漁業生產的技術、品種、市場、銷售及其他后續問題,革新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讓冷水魚生產成為我省農業和經濟發展的一大品牌。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