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大小黃魚是上海市民的傳統海產,臨近年關,超市里、集貿市場里,黃魚也加入到熱鬧的節日中來。野生黃魚、養殖黃魚統統現身,到底怎么分辨攤主賣的是野生還是養殖黃魚呢?
在寧波路菜場,攤主指著大概二三兩重的黃魚向記者吆喝起來,“這是東海的野生黃魚,只賣12元一斤”,當記者問起旁邊七八兩的黃魚時,攤主卻回答只需要10元一斤,“ 這個是養殖的,所以便宜”,攤主加上一句解釋道。原來這些黃魚還分野生和養殖,那么攤主賣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野生黃魚呢?
現在市場上一二兩的野生小黃魚大多是梅子魚,二三兩的野生小黃魚大多是梅童魚,市面價格為每斤10-30元,野生大黃魚至少也有一斤,每斤200-600元不等。這些野生黃魚量不多,銅川市場每天也僅有五六百斤入貨量。養殖黃魚則占了大部分,大多來自福建和浙江,其中有深水和淡水養殖之分,七八兩的深水養殖黃魚一般在每斤25元左右。從外表看,野生黃魚體呈長橢圓形,側扁,黃色較淡,所以頭圓肚圓、鰾厚深黃的就肯定不是野生黃魚了。
“一條一斤野生黃魚至少每斤得賣兩三百元呢。”水產專家戴鴻根告訴記者,“市面上賣10元一斤的大黃魚肯定不是野生的。單從價格,就能將野生和養殖區分開來。”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