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珍珠蚌吊養在水中,肌體包被在雙殼中,一般不易發病,一旦發病,即很難控制和治療。現根據多方面的生產經驗,總結如下:
1 自繁自育珍珠蚌
珍珠蚌自己繁育培養,不僅可切斷病毒原菌的傳播途徑,而且可有目的地進行蚌種類的選育和有效地避免近親繁殖,增強后代生命力。
2 把好手術蚌消毒關
手術插片前,應將所有工具洗涮干凈,嚴格消毒。手術蚌放在網箱中暫養2-3天,以去除蚌殼內的淤泥雜物。插片時,傷口和小片要滴注消毒液或保養液,尤其是5-10月高溫季節,更應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3 養殖水域要間用或輪作
長期養蚌的水域,水底常積聚有害物質,水質易老化,同時,珍珠蚌所需的微量元素相對比較貧乏,不利于珠蚌的生長。一般養蚌時間越長,發病率相對越高,珍珠質量越差。比較理想的輪作方式是蚌蟹輪養,每3-5年輪換1次,有利于水域的可持續利用。
4 及時隔離病蚌,剔除死蚌
病蚌反應遲鈍,出水孔噴水緩慢無力,用開殼器打開雙殼,閉殼肌無力,肌體消瘦,食道內無食。一旦發現病蚌,應及時取出,防止病菌在水中擴散,并用生石灰20kg/667㎡或漂白粉2kg/667㎡化水全池潑灑。
5 改善生態環境
淤泥是水體的主要耗氧源,又是病原體的孳生地,在缺氧條件下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直接或間接導致珍珠蚌發病。因此,做好底質的清淤消毒工作十分重要。一般每隔2-3年,應將池底過多的淤泥清除,并用生石灰75kg/667㎡全池潑灑。養殖期間定期換水和消毒,增強珠蚌活力和對病害的抵抗力,降低發病率。
6 改進施肥技術
施肥的種類、數量、時間不當,易導致水質惡化,引發蚌病。因此,應根據水質和水溫的變化規律施肥。春、秋兩季有機肥和無機肥輪施,夏季全部施用無機肥,以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
7 改革傳統養蚌方式
現今市場對珍珠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單純施化肥的方法已無法滿足需要。要生產出高品位珍珠應采取人工投喂與養殖水體生態環境科學調控相結合,以施用有機肥為主。在吊蚌初期,5月或10月蚌易發病,前期全池潑灑豆漿(每天每667㎡用黃豆1kg)有一定效果。
8 合理密養和混養
河蚌靠過濾水體來獲取食物,放養過密,會導致水體中餌料生物量不足。育珠蚌食物供不應求,不僅會影響蚌體的健康,還直接影響珍珠的質量。一般內塘水面每667㎡放800-1000只手術蚌,外蕩水面可以根據水質肥瘦酌情減少。不同品種進行混養,如每667㎡混養鳙魚60尾(規格13cm/尾),草魚20尾(規格25cm/尾),或團頭魴100尾(規格10cm/尾),如果能混養羅非魚100尾(規格10cm/尾)效果更好。如果投放水草或人工飼料,每667㎡可混養草魚100尾(規格25cm/尾),或將團頭魴增加至500尾(規格10cm/尾),羅非魚500尾(規格100cm/尾),不僅可提高水體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水質的調控,對預防蚌病有積極意義。(摘自漁業致富指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