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日韩国产另类,香蕉碰碰人人a久久动漫精品,久久久久成人亚洲精品,成人在线激情视频,海外加速器试用三天

首頁 | 水產新聞 | 獨家專題 | 漁商阿里 | 漁資團購 | 水產人才 | 市場行情 | 水產技術 | 對蝦網 | 會議展會 | 水產視頻 | 水產論壇

企業推廣

  • 資訊
  • 技術
  • 產品
  • 企業
  • 招聘

搜魚高級搜索對蝦  羅非魚  金鯧魚  草魚  石斑  泥鰍  黃鱔  海參  小龍蝦  鰻魚  大閘蟹  

中國水產論壇
當前位置:首頁 > 水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龜鱉 > 病害防治 > 正文

甲魚常見疾病防治

發布時間:2005/3/28 9:41:00  來源:  編輯:南方漁網  我來說兩句我來說兩句(0)
旺旺好漁資電商平臺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病毒性增生物

    1.病原:皰疹病毒

    2.癥狀:患病鱉身體各處(以背甲為嚴重)可見白色的石蠟狀增生物。患處最初呈白霧狀,以后逐漸增大、增厚,甚至布滿整個背甲,病鱉食欲下降,甚至不食,伏于食臺,不怕驚。內臟呈現敗血癥,腸內無食物。

    3.流行情況:本病主要流行在夏、春、秋季,冬季溫室亦可發生。難治療、死亡率高,特別是稚鱉,死亡率可達90%以上,幼鱉、成鱉均可感染。

    4.診斷方法:本病與白斑病類似癥狀,所不同的是石蠟狀增生物易脫落,脫落處皮膚滲血。白斑不可能有那么厚,面積也不會如此大。養殖水藻類豐富、透明度很低時也會發生該病。 

    5.防治方法:正確診斷是治療的關健。由于病因為病毒,因此防治中主要是體表消毒處理、增加營養、提高抗病力。外用藥:漂白粉等含氯防毒劑,每日一次,連用7-10天。內服藥:增加鮮活餌料(如豬肝、魚等),同時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及氟哌酸或磺胺藥等,連用7-10天。

    二、出血病

    1.病原:如果把輸入苗種的咽喉、腸、肝臟等的組織磨碎,并經過濾的液體進行接種時,發生了跟出血病的癥狀相同的鱉。因此,病毒可能是病原體。同時,亦有細菌的并發。

    2.癥狀與病理變化:患出血病的鱉,死前口鼻流血,將軀體拿起時,頭頸和四肢軟弱下垂。解剖發現:鰓狀組織出血糜爛,腸出血,腸粘膜敗壞,肝腎均出血。最顯著的特點是:腹腔充滿極淡的粉紅色血水,跳動的心室呈白色,腹甲部出現血斑或出血點,脖子不紅腫。

    3.流行情況:目前不僅在日本流行該病,在我國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一帶也有流行。發病季節是5月-9月。1996年趙永泉報道,出血病以稚鱉的死亡率最高。

    4.防治方法:發現病鱉后,立即與其他臨近池隔離,病鱉在被隔離的池中治療,死鱉深埋;改良水質,pH值保持在7.2以上,溶氧保持在每升水3毫克-4毫克;加強飼養管理;投喂3O%的動物肝臟加強營養,增強病鱉的抗病力;注射土法疫苗,作好防疫工作;注意水體消毒,發病后第一天用0.0O1%的縹白粉,每二天用0.O04%的生石灰,第三天用0.0O1%的高錳酸鉀聯合對水體消毒;抗菌素治療繼發感染病。

    川奇義一主張用磺胺或抗菌素治療并發病,認為對出血病的癥狀有緩解作用。1995年5月,曾用先鋒霉素Ⅳ按0.2克/千克體重投藥餌,加用12毫克維生素K和板藍根、蒲公英等治草魚出血病的中藥,一天后死亡呈下降趨勢。對臨近某場的出血病用聯合消毒和 0.2克/千克體重的先鋒霉素藥餌,在死亡 2OO只(總養1500只)后使用此法,疾病得到控制。用消紅寶拌飼治療有一定效果。

    三、紅斑病 

    1.病原:紅斑病病毒為一種球狀病毒,大小60納米-70納米,無囊膜,表面有顆粒樣結構,呈不規則排列。通過濾除菌回歸試驗,成功地復制了該病。

    2.癥狀與病理變化:鱉的背甲和腹甲出現不同程度紅斑和糜爛。人工感染病例在接種3天后表現為反映遲鈍,翻身困難;4天后其腹部皮膚出現明顯充血;6天后腹甲出現紅斑,中心開始出現糜爛;7天后癥狀加重。肝明顯腫脹、充血,呈上灰色。超薄片鏡檢發現肝細胞的細胞核明顯腫脹,核孔擴大,內織網斷裂,線粒體腫脹。

    3.流行情況:紅斑病是鱉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近幾年在江蘇某些鱉場間流行,有的地方發病率達10%-60%,個別鱉場達到 8O%以上。

    4.防治方法:無有效治療辦法。

    四、腮腺炎病

    1.病因與病原:把腮腺炎病鱉的胃、腸、肝等組織磨碎過濾,濾液接種健康鱉,人工感染的病鱉雖然沒有看到腫到頭部,但可以看到腸內大出血。所以說病原體應該是病毒,但需進一步作病毒分離研究。

    2.癥狀與病理:患腮腺炎的鱉,全身呈現浮腫,頸部紅腫,有時口鼻出血,腹甲部沒有出血斑和出血點,成為純白色的貧血狀態。由患腮腺炎的病鱉解剖所見:腮腺炎病與出血病的癥狀非常相似,鰓狀組織的群毛狀小突起的出血和壞死非常嚴重。由于腸內大出血的緣故,腸管內充滿凝固的血,底板出現貧血狀態。腮腺炎病與出血病不同的地方是:腮腺炎病鱉鰓狀組織相對應的脖子腹面及兩側面紅腫,出血部位主要表現在消化道。而出血病則表現為全身廣泛性充血,撕開前后肢皮膚,肌肉有發炎、充血現象,口鼻出血較常見,腹水血性,底板可見出血點。腮腺炎與出血病相同之處是:肝、脾、腎均充血、發炎、腫大、變黃和變脆。腮腺炎病與紅脖子病相同之處均是脖子紅腫,但后者表現為整個脖子均紅腫,嚴重時脖子腫的縮不進體內,顯然與前者所介紹的鰓狀組織相對應處皮膚紅腫是不同的。第二點不同的是底板表現癥狀不一樣,腮腺炎多表現為白板,紅脖子病多表現為紅板。腮腺炎病與白底板病均表現為白底板,但白底板病的脖子不紅;腮腺炎病屬急性病,白底板病根據病因不同,急慢不一,并且慢性占多數。

    3.流行情況:流行季節為6月-9月。該病目前在我國主要是發生在體重10-100克(以20-30為常見)的由臺灣等地進來的進口鱉苗。這種病不僅有強烈的傳染性,而且一旦發病,幾乎全部鱉窒息,死亡率極高,是一種可怕的災害性疾病。

    4.防治方法:腮腺炎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方法是隔離發病鱉,養殖池用 O.O2%的漂白粉徹底清池。1996年葉普仁報道,用中華鱉病毒靈可治愈腮腺炎病。

    五、白底板病

    1.病原與病因:廈門水產學院陳曉鳳、周常義從白底板病鱉體內分離到病原菌數種:嗜水氣單胞菌、遲緩愛德華氏菌和普通變形桿菌。作者認為,除細菌原因外,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有人曾分離到病毒。這些問題均有待以后的研究工作來證實補充。

    2.癥狀與病理變化:癥狀:患病鱉外觀較厚,腹甲呈純白色,故名白底板病。鱉的其他部位完好無損。解剖:肝腫大呈土黃色或青灰色,膽腫大、色淡,腎貧血,脾臟變黑小或呈淡紅色腫大,腹腔往往有積水或淡紅色血水,整只鱉是嚴重貧血、缺血狀態。大部分病例,腸后段有柏油樣積血。

    3.流行情況:白底板病流行面很大,危害非常嚴重。該病一般發生在體重10O克以上的鱉。

    4.防治方法

    預防:作好水質管理,每7天用 0.004%的生石灰消毒池水一次,可防止此病的發生。

    治療:用白底康10O毫克/(千克體重·天),治療7天;同時服肝泰樂12毫克/(千克體重·天)和維生素C24毫克/(千克體重·天)。也可用扶正去邪、利水解毒和加強營養的中藥方劑長期服用。

    六、白點病

    1.病原:白點病的病原為蘇伯利產氣單胞菌(傳統名稱是溫和氣單胞菌)。

    2.癥狀與病理變化:在小鱉的頸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質皮下有粟米、綠豆大小的白色或淡黃色斑點,病灶略向外突出,刮去病灶可見干酪樣物。

    3.流行情況:發病季節為8月-10月,控溫養殖全年均可患病;病程為5天-15天。溫度不適宜時,可達30天。該病呈暴發流行。通常水質偏酸,溶氧偏低,放養密度每平方米大于5O只較易患白點病。發病水溫為25℃-3O℃,流行范圍為全國性,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達到1O0%。稚鱉易患此病,病程一般為7天-15大,個別可達月余。

    4.防治方法:預防: 適宜的放養密度是每平方米內前期稚鱉不應超過6O只,飼養時間不應超過30天。改良水質,pH值保持72以上,溶氧保持每升水3毫克-4毫克。稚鱉水體可用硼砂或用碳酸氫鈉來調節,先用百萬分之二到百萬分之五的濃度全池遍灑,不足時可重復灑。稚鱉可以忍耐百萬分之2O到百萬分之25的濃度,不宜用生石灰,用呋喃唑酮0.O02%濃度浸洗消毒,小幼鱉用0.0O3%濃度,水溫20℃以上時,浸洗30分鐘-4O分鐘;水溫在20℃以下時,浸洗40分鐘-5O分鐘。用白點靈防治:用百萬分之二到百萬分之四濃度全池遍灑,連續用藥3天,再用此藥投喂,每5O千克稚鱉每天用藥1克-2克,連續用藥5天-7天,治愈率可達95%。治療: 用呋喃唑酮百萬分之1.2到百萬分之2.5濃度遍灑。用紅霉素百萬分之1.5到百萬分之2.5濃度全池遍灑。通常在用藥之前先將水調到pH7.5左右,紅霉素才能顯效。用魚廣靈和治霉靈各百萬分之五全池遍灑。此兩種藥系四川省產品,經李茵明女士試用于白點病防治,效果顯著。

    七、白眼病(紅眼病)

    1.病因:據1996年"水產養殖"第3期報道,白眼病是由于放養過密、飼養管理不善、水質惡化、塵埃等雜物入眼等誘因引起。該病原菌初步認為是一種副大腸桿菌。

    2.癥狀與病理變化:病鱉眼部發炎充血,眼睛腫大,眼角膜和鼻粘膜因炎癥而糜爛、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蓋住、繼續發展,病鱉眼睛失明,最后瘦弱而死。

    3.流行情況:發病季節是春季、秋季和冬季,而以越冬后的鱉出溫室一段時間為流行盛期。發病率一般為2O%-3O%,病程較長,死亡緩慢。

    4.防治方法:預防:(1) 加強飼養管理。越冬前后喂給動物肝臟,加強營養,增強抗病力。

    (2) 池塘消毒。每5天-7天用百萬分之五的漂白粉遍灑一次。治療:(1) 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浸洗。稚鱉百萬分之20,幼鱉百萬分之30,連續浸洗3天-5天。

    (2) 遍灑。呋喃唑酮百萬分之二或紅霉素百萬分之三或鏈霉素0.2%。

    (3) 注射。鏈霉素 2O萬單位/千克體重。

    (4) 內服。呋喃唑酮4O毫克/(千克體重·天)。

    八、鱉肺炎克雷伯氏菌病

    1.病原:病原為肺炎克雷伯氏菌。

    2.癥狀與病理變化:病鱉體表無明顯特征。 

    3.流行情況:鱉肺炎克雷伯氏菌病為傳染病,感染輕者影響吃食和生長,感染嚴重的鱉可致死亡。1995年7月在福建省某鱉場首例發現,以后未見其他地方報道。

    4.防治方法:用腸炎威治療該病有顯著效果,青霉素和先鋒霉素對該病也有較好的療效。

    九、鱉紅腫病(又名肝水腫病)

    1.病原:從病鱉的肝、肌肉、心血分離到病原菌,為豚鼠氣單胞菌。

    2.癥狀與病理變化:患病鱉的腹甲、四肢基部、尾部、頸部有或多或少的點狀或斑狀出血,體表多無明顯破損,絕大多數病鱉后期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腫脹嚴重者,后肢因腫脹而難于活動,部分雄鱉的生殖器脫出,有少數病鱉頸基部兩側流出淡綠色液體。剖檢發現體腔內具血性液體,肝腫大、黃白色、偶見小點出血。脾腎腫大,胃腸無明顯病變。少數病鱉的胃腸粘膜有點狀出血,但腸內無積血。

    3.流行情況:該病發病季節為6月-9月,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2O%左右,若不及時控制,發病率可達60%,感染鱉的致死率約達 90%。發病鱉多為幼鱉和成鱉,稚鱉和親鱉較少發生。

    4.防治方法:病鱉要隔離治療,原飼養池要徹底消毒,死鱉要妥善處理。另外要防止水質惡化和水溫劇變,防止濫用藥物,防止外傷。 治療可采用痢特靈、呋喃妥因、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氨曲南、頭孢哌酮、頭孢噻肟、頭孢替坦、頭孢噻甲差羧肟、頭孢三嗪、頭孢呋肟、慶大霉素、消紅寶。消毒用百萬分之0.3的強氯精。

    十、出血性敗血癥

    1.病原: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

    2.癥狀與病理變化:癥狀:心包相對應的腹甲部有明顯的充血現象,充血的色澤可是鮮紅、大紅、暗紅至黑紅色,相當容易診斷。心包處充血的同時,頸基部、四肢基部、趾(指)端有鮮紅色的血泡。

    病理:肝脾腫大,肝呈花斑狀,有壞死病灶。血管內以及器官組織中大量紅細胞變形、溶解,血細胞數量極少;菌侵入肺、脾、腎和肌肉等器官組織中,菌聚集成團,在其周圍無白細胞浸潤現象,組織細胞出現水樣變性、顆粒變化、玻璃樣變性和壞死。小血管壁受損,內皮細胞壞死脫落引起出血。病鱉心包嚴重充血,影響循環;肺組織嚴重壞死,影響氣體交換;肝、腎和脾等器官的壞死,破壞了鱉的物質轉化和解毒,更加速了病鱉的死亡過程。 

    3.流行情況:出血性敗血癥流行季節為6月-9月。流行面很廣。加溫養殖無季節性,是否患病和流行由水溫決定,適宜水溫25℃-32℃。出血性敗血癥主要危害稚幼鱉。該病傳染性強,流行迅速,潛伏期短,發病快。每天的死亡率為1/100O左右,嚴重時可達 1%左右。

    4.防治方法:要采用內用藥與外用藥結合。外用藥:(1)200ppm福爾馬林浸洗10分鐘。

    (2)全池遍灑4ppm漂白粉或20ppm生石灰。內用藥:可采用此致病菌敏感藥物,卡那霉素、氯霉素、甲基磺胺嘧啶、SMZ、慶大霉素、潔霉素、多粘霉素、新霉素等。疫苗是最佳預防途徑。

    十一、出血性腸炎病

    1.病原:根據鏡檢特點、菌落形態和培養的生化特性分析,該病的病原體為嗜水氣單胞菌,且腸內分離菌的毒力最強。

    2.癥狀與病理變化:外形完好,鰓狀組織充血發炎糜爛;腸道充血發炎,胃和十二指腸的充血特別明顯,肝、腎、脾均受損,有些病例卵巢、精巢均充血。

    3.流行情況:該病是一種烈性傳染病,流行季節在5月-10月,感染率85%以上,死亡率30%-50%,患病15天死亡率最高。發病高峰溫度為 25℃-30℃,誘發原因與水溫突變有關,10O克以上的鱉易發病。

    4.防治方法:水質敗壞、嗜水氣單胞菌在水中的密度高是鱉患出血性腸炎的根本原因。預防該病的主要措施是改良水質,控制嗜水氣單胞菌在水中的相對密度。采用腸炎威治療,效果顯著。據楊先樂1996年12月報道,人工配合飼料可誘發該病的發生,已發病的鱉若改用鮮活飼料病情加重,原因尚待繼續研究。

    十二、出血性腸炎病

    1.病原:根據鏡檢特點、菌落形態和培養的生化特性分析,該病的病原體為嗜水氣單胞菌,且腸內分離菌的毒力最強。 

    2.癥狀與病理變化:外形完好,鰓狀組織充血發炎糜爛;腸道充血發炎,胃和十二指腸的充血特別明顯,肝、腎、脾均受損,有些病例卵巢、精巢均充血。

    3.流行情況:該病是一種烈性傳染病,流行季節在5月-10月,感染率85%以上,死亡率30%-50%,患病15天死亡率最高。發病高峰溫度為 25℃一30℃,誘發原因與水溫突變有關,10O克以上的鱉易發病。

    4.防治方法:水質敗壞、嗜水氣單胞菌在水中的密度高是鱉患出血性腸炎的根本原因。預防該病的主要措施是改良水質,控制嗜水氣單胞菌在水中的相對密度。采用腸炎威治療,效果顯著。據楊先樂1996年12月報道,人工配合飼料可誘發該病的發生,已發病的鱉若改用鮮活飼料病情加重,原因尚待繼續研究。

    十三、穿孔病

    1.病原:該病的病原為產堿桿菌,革蘭氏陰性球桿菌、短桿菌。穿孔病的另一種病原為氣單胞菌,也為革蘭氏陰性菌,呈球形或球桿狀。

    2.癥狀與病理變化:外部癥狀:除具一般傳染病的病態外,其特殊癥狀為:頸部、背甲、裙邊、四肢基部和腹部初期出現點狀突起,以后突起逐漸增大,向外突出,四周紅腫。潰爛后,表皮破裂,內容物呈膿汁狀,并伴有腥惡臭氣味。隨著病情的發展,內容物變為干酪樣(豆腐渣樣),瘡周浸血,略高于周圍皮膚。最后,病灶擴大,漏出骨骼,爛透骨骼,出現穿孔。與穿孔相對應的臟器表面,表現為炎性浸潤,中心深紅略黑,紅色向周邊漸漸變淡。病至此時,多數衰竭死亡。內部癥狀:經解剖檢查,病鱉體腔內積有體液;肺充血,呈紫紅色;肝臟腫大,充血,呈紫褐色,邊緣出血嚴重;膽囊腫大,腸道內無食物,腸紅腫充血。

    3.流行情況:穿孔病為流行病、在常溫養殖條件下,流行時間一般在5月-11月;發病高峰在6-9月,12月至翌年3月患病鱉帶病灶冬眠。加溫條件下,周年發生此病。

    4.防治方法:① 日本資料認為發病系維生素缺乏和飼料腐敗所致,添加維生素E,防止飼料氧化,對預防此病有一定效果。

    ② 水中種植空心草、水花生、水浮蓮等,占池面20%-30%,搭養少量鯉、鯽、鰱、鳙。

    ③ 用濃度10X10-6的生石灰和2X10-6的漂白粉(或1X10-6的強氯精)交替進行全池潑灑。既調解水質,又殺滅水中病原菌,切斷鱉病的傳染途徑。

    ④ 投喂藥餌。每 100公斤鱉投喂 6-8克氯霉素加 6-10克痢特靈,也可土霉素2-4克加氟哌酸2-4克交替使用(許建紅,1996)。

    ⑤ 及時隔離病鱉,用濃度20X1O-6的呋喃唑酮或2.5%食鹽水浸洗10-20分鐘。原池用10X10-6-15X10-6生石灰潑灑,5天后再用1次。同時投喂藥餌,按每公斤鱉用呋喃唑酮0.2克,連喂1周。

    ⑥ 用上海水產大學研制的鱉必康1號連喂1周,可收到較好療效。

    十四、肺膿瘍

    1.病原:肺膿瘍由副大腸桿菌感染引起。

    2.癥狀與病理變化:癥狀:雙目失明,常在岸上休息,呼吸困難(呼吸時張大嘴,頭向上仰),眼球充血、水腫、下陷,并有豆腐渣樣的塊狀壞死組織覆蓋于眼球上。解剖:肺部呈暗紫色,有硬結節及囊狀病灶。

    3.流行情況:稚幼鱉易患。成鱉少見,流行及危害不太嚴重。氣候干燥、池水污濁易患此病。

    4.防治方法

    預防:改良水質與白點病相同。百萬分之五漂白粉消毒池水,用藥物或機械增氧,注意排污。 

    治療:土霉素或金霉素內服,每只鱉每天用800單位-12O0單位,每天一次,連喂6天為一個療程。通常喂1個-2個療程。(每千克鱉腹腔1次性注射鏈霉素10萬單位。參1994年信陽某鱉場。)

    十五、腐皮病

    1.病因:把皮膚腐爛病的患部作細菌學檢查時可分離出氣單胞菌、假單胞菌及無色桿菌等數種細菌,其中以產氣單孢菌為主,皮膚腐爛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鱉相互咬傷后,細菌繼發感染所致。相互咬傷的最主要原因是雄性早熟現象,其次為投餌不足等癤瘡病常并發腐皮。

    2.癥狀與病理變化:四肢、頸部、尾部及甲殼邊緣部的皮膚發生糜爛;皮膚組織變白或變黃;患部不久壞死,產生潰瘍;進一步發展時,頸部的肌肉及骨骼和四肢的骨骼外露,爪脫落。皮膚腐爛達到頸部骨骼露出時多數死亡。

    3.流行情況:因患腐皮病而死亡的鱉并不太多,多數仍能長期生存,患部也會自然痊愈。此病我國有發生,有時與癤瘡病并發,出現嚴重的病情和損失。據1992年梅廣海報道,江蘇某縣在高密度囤養池,患并發癥的鱉死亡率高的可達20%,各種規格的鱉都會出現并發癥,尤以0.45千克+0.21千克的鱉感染最嚴重。50克左右的鱉更易患腐皮病。

    4.防治方法(1)甲魚常發生相互咬傷,一定要先找出原因,對癥處理后,同時可用2-3ppm的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每兩周一次為宜,這樣可把細菌殺死并且能預防由于互咬導致這種病因的細菌二次感染。

    (2)出現該病的甲魚,在進行大小挑選分級時,要把它們同健康鱉隔離(另設治療池為宜)。在5-6日內用2-3ppm石灰或漂白粉反復進行藥浴,這樣經過一個月左右的防治后,確認已痊愈的甲魚,再送回原來的池中去。

    (3)發現病鱉時,用10ppm的磺胺藥物或抗生素溶液浸洗3個小時。

    十六、紅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阿多福病)

    1.病原: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嗜水亞種(Aeromonas hydrophila subsp hydrophila)。

    2.癥狀及病理變化:病鱉浮在水面或岸邊,不肯下水,在"曬臺"上也呈昏睡狀態。若屬早春,當水溫在18℃以上時,鱉仍喜歡鉆入泥沙中休息。體外檢查,鱉脖子發炎充血、腫脹,以至不能正常伸縮;腹甲出現紅斑,并逐漸潰爛,眼睛失明,舌尖、口鼻出血。大多數在上午上岸曬背時死亡。解剖發現:口腔、食管、胃、腸的粘膜呈明顯的點狀、斑塊狀、彌漫性出血;肝臟腫大,質脆易碎,有的肝表面呈土黃色或灰黃色,有針尖大小的壞死灶;膽囊內充滿膿汁;脾腫大。其中口腔粘膜呈彌漫性出血最為常見(占80%),胃腸粘膜出血也較多見。
    3.流行情況:我國養鱉地區多有此病發生,死亡率高。流行季節長江流域為3月-5月,華北為6月-8月。此病對各種規格的鱉都有危害,尤其以成鱉為甚,死亡率為20%-30%。

    4.防治方法① 病鱉放入隔離池,用濃度1X10-6的漂白粉全池潑灑消毒,前3天每天換水1次,以后每兩天1次。

    ② 將病鱉池水放淺,用濃度50X10-6的鏈霉素浸洗3小時,每天1次,連續3天。

    ③ 內服藥餌。每100公斤鱉每天用氯霉素7.5克、病毒靈2克、維生素C1.2克、維生素E500毫克分上、下午兩次投喂,6天為1個療程。

    ④ 注射。每只病鱉用氯霉素3-5毫克,加 50%的葡萄糖0.5毫升,腹腔注射,從后肢基部與底板之間進針0.5厘米左右,隔天注射一次,共注射兩次;第二個療程用復方新諾明,第1天每100公斤鱉2O克,第2-6天減半,藥餌投喂。

     ⑤ 注射。按每公斤病鱉腹腔注射卡那霉素或慶大霉素15-20萬國際單位,并放入濃度20X10-6的氟哌酸溶液中浸泡 48小時,將原池用濃度 2X10-6的漂白粉或濃度 0.2X10-6的呋喃唑酮殺菌消毒。

    ⑥ 第一天全池潑灑濃度 0.3X10-6的三氯異氰尿酸,第二、三天全池潑灑濃度 0.7X10-6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第四天起投喂中華鱉病毒靈(深圳寶安松崗),連喂6天。

    十七、紅底板病(又稱赤斑病、腹甲紅腫病)

    1.病原:病原為點狀產氣單胞菌點狀亞種(傳統名稱為嗜水氣單胞菌點狀亞種)。該菌最適生長溫度28℃-30℃, 18℃-45℃也能生長。生長pH范圍5.5-1O。

    2.癥狀與病理變化:活動情況:患紅底板病的親鱉常潛伏到產卵場的沙中,此種鱉經治療,有70%以上的治愈率。晚上爬到塘坡上的鱉、反應遲鈍的病鱉大多僅能活1天-2天,白天不下水的鱉,多數幾個鐘頭就死了。該病底板紅腫潰爛是最顯著特征。解剖檢查:口、鼻呈紅色,舌紅,咽部紅腫,肝呈黑紫色,腎腫大變質,腸充血,腸內無食物。

    3.流行情況:東南沿海3月下旬-5月為發病季節,上海地區為4月-5月,中原地區為5月-6月,北方地區稍遲一些。一經發病,就蔓延不止。日本及我國很多地區均有紅底板病的流行。

    4.防治方法:① 冬前增加飼料中動物蛋白和維生素的含量,并適當拌喂呋喃唑酮藥餌,按每公斤鱉重,第一天用藥0.2克,第2-6天減半,作成藥餌投喂,增強其越冬抗病能力。

    ② 隔離病鱉。每公斤病鱉用10-15萬國際單位抗生素如鏈霉素等作肌肉注射,再放入0.05%孔雀石綠溶液中浸洗10分鐘。

    ③ 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每公斤鱉20萬國際單位,有顯著療效,3天后恢復攝食,5天后赤斑開始消退,7天痊愈。

    十八、癤瘡病

    1.病原:病原是點狀產氣單胞菌點狀亞種(Aeromonas punctata subsp.punctata)。

    2.癥狀與病理變化:外部形態:發病初期,病鱉的頸部、背腹裙邊、四肢基部、腹板上有一個至數個芝麻至黃豆大小的白色癤瘡。其后癤瘡逐漸增大,向外突出。此時用手擠壓,可擠出像粉刺樣易壓碎,并拌有腥臭氣味的淺黃色顆粒或膿汁狀的內容物。隨著病情的發展,癤瘡潰爛,炎癥向四周擴展,背甲部柔軟的革質皮膚、四肢、頸部、尾部腫狀潰爛呈腐皮狀,大部分鱉未到此時就已經死亡。
內部解剖:病鱉皮下、口腔、喉頭、氣管內有黃色粘液,肺、腎、腸道充血,體腔亦多粘液。

    3.流行情況:水溫15℃以上的季節,親鱉即可出現此病,呈現慢性死亡。在溫室中的鱉(稚、幼、成鱉)一年四季亦受到此病的危害,尤其是每年的3-5月,該病可引起大量死亡,感染及死亡率可達80%以上,成鱉則嚴重影響其商品價值。

    4.防治方法:該病要內外結合治療,單純外用藥治療時有明顯的效果,但易復發。外用藥:

    (1)使用癤瘡穿孔專用藥一-癤瘡靈,效果很好。方法是將水位降低一半左右,按20-30ppm全池遍灑,24-48小時后恢復水位,2-3日內不必換水;該藥在使用前須煮沸5-6分鐘,若將藥用冷水浸泡后再煮沸,則效果更佳。該藥可明顯促進癤瘡外發,癤瘡外發后,則洞口很易愈合且毒素外流,鱉很快康復;同時該藥對水質無不良影響,尤其適用于冬季溫室。

    (2)土霉素40-50ppm全池遍灑。

    (3)呋喃唑酮 8-10ppm和福爾馬林40-5Oppm合劑全池遍灑。

    內服藥:(1)投喂維生素。

    (2)按每日每百公斤體重鱉投喂3-5克土霉素。適用7-10天。

    (3)癤瘡穿孔內服專用中草藥。以上三種合用效果更佳。

    十九、爛頸病(又名頸潰瘍病)

    1.病原與病因:水質不良易感染,為細菌性的。依據是:通過殺菌性的藥物消毒可防治這種病,但未作細菌分離,僅屬推理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

    2.癥狀與病理變化:病鱉頸部像開水燙了似的,多發生在頸基部,呈灰色環狀斑。病鱉死后,頸部肌肉多被其他鱉吃掉,露出頸椎。

    3.流行情況:很多地方有此病,流行很廣。可能為氣單胞菌病的其中一個表現形式。 流行季節6月-9月,如果是溫室無季節性。自稚鱉到商品鱉各種規格均可患此病。感染率和死亡率不太高。

    4.防治方法:可用百萬分之1.5的呋喃唑酮藥浴,并在飼料中加呋喃唑酮。劑量:8毫克/(千克飼料·日),分2次投喂,療程6天。投藥前用 0.O01%的漂白粉消毒3次。3%食鹽水浸洗病鱉1小時有治療作用,每天一次。

    二十、臍孔炎

    1.病原與病因:稚鱉出殼后應藥浴,若省去此過程,未愈合的臍孔就可感染細菌而發炎致死。

    2.癥狀與病理變化:臍孔發炎凸出、化膿。

    3.流行情況:臍孔炎為稚鱉出殼后的常見病,若不及時治療,可使稚鱉致死。本病屬條件致病菌感染發病,不傳染。

    4.防治方法:剛出殼稚鱉應在百萬分之五的高錳酸鉀水中飼養。高錳酸鉀易氧化失效,注意更換。若發病,可用百萬分之二的白點靈藥浴。

    二十一、水泡病

    1.病原:水泡病的病原屬嗜水氣單胞菌。

    2.癥狀與病理變化:外觀癥狀:病鱉頸基部可有一水泡,下肢基部也可有水泡。水泡的直徑1.8厘米-3.2厘米,泡壁薄,泡內充滿乳白色的液體或血水。解剖檢驗:肝、腎、腸充血發炎。

    3.流行情況:目前僅發現少數病例,也可能為氣單胞菌病的一個表現形式。危害不嚴重,可引起鱉的死亡。 25克重以下鱉易感。

    4.防治方法:治療采用抗生素口服、藥浴等方法可控制病情的發展。

    二十二、幼鱉愛德華民敗血癥

    1.病原:病原為緩慢愛德華氏菌。

    2.癥狀與病理變化

外部癥狀:病鱉起初表現精神不振,活動力差,多懸浮水面,停食,在休息臺上呆滯不動,捕捉時活動緩慢無力,其腹面中部可見暗紅色於血,不久即死亡。

    剖檢:肝、腎、脾、腹膜出血,肝腫大,有腹水,背、腹甲內壁有於血。

    3.流行情況:愛德華氏菌屬細菌能感染多種魚類、兩棲類以及爬行類等動物,有時可引起敗血癥 

    4.防治方法:預防:高密度加溫養殖,冬季加溫期間最易發病。入溫棚要清池消毒,養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水質管理,及時搞好池內衛生,定期施用生石灰;在飼料中可添加適量多種維生素,以增強鱉抵抗疾病的能力。治療:對病鱉隔離治療。選用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治療,同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多種維生素。

    二十三、幼鱉小腸結腸炎耶爾新氏菌病

    1.病原與病因

    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圓形、單個或多個連在一起的、兩極濃染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具體為何菌有待進一步研究。

    2.癥狀與病理變化

    癥狀:病鱉體表有大小數量下一的破清點,較多見于四肢末端、背部和頸部皮膚。潰爛斑孔徑多在1毫米-5毫米。發病期間互相殘殺,許多幼鱉的四肢被咬傷,甚至整個足被咬掉而出現二腳、三腳的殘疾幼鱉。

    剖檢:可見肝臟腫脹,有出血點。膽囊和肺腫大,腸道嚴重發炎,整個腹腔充滿惡臭味。

    3.流行情況

    1994年12月廈門一大型養鱉場,從臺灣引進25000只稚鱉,分養在1O個小池,1995年1月20日開始發病,發病至一周開始死亡,開始每天死亡20只,后來每天死亡40O只-600只。到2月10日,共撈起死鱉5000只。經清池點數,幼鱉死亡率達4O%。存活的6O%幼鱉,其中8O%的個體體表有明顯破潰斑,病鱉中5O%的病癥已十分嚴重。

    4.防治方法

    預防:對養殖水定期消毒,可大大減少水中細菌含量。定期施用0.004%的生石灰或0.001%的漂白粉,可達到預防的目的。 

    治療:在飼料中加入2%菌必凈或制霉菌素,連用一周,另用百萬分之一濃度的"碘優"進行藥浴,療效顯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二十四、白斑病(又稱毛霉病)

    1.病原:白斑病的病原為毛霉菌目(Mucorales)毛霉菌科(Mucoraceas)毛霉菌屬(Mucor)的毛霉菌。

    2.癥狀與病理變化:這種霉菌寄生于鱉的皮膚上,鱉甲、四肢、頸部以及尾部等身體各部位的皮膚上都有寄生,患病后,鱉甲上均產生白斑狀的病變,表皮壞死、變白、逐漸脫落。病鱉食欲減少,騷動不安,愛在曬臺上停留。 

    3.流行情況: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5月-7月最為流行,在流水池或水質清澈,透明度較高的水中養殖,更容易發生此病。危害稚鱉,死亡率極高。不經治療,可全部死亡。流行面比較廣。

    4.診斷方法:可將病鱉放在干凈的水中浸泡觀察,檢查體表有無白斑狀的病變,病變部位不突出而略呈凹陷。鏡檢可見菌絲體。培養特性:在真菌培養基3O℃培養24小時可看到黑色的菌絲就可以確診。

    5.防治方法

    (1) 用生石灰清塘、清毒,要經常保持水體清潔,呈淺綠色。

    (2) 發現病鱉或外傷鱉,應立即隔離,并用1%的孔雀石綠軟膏或磺胺軟膏抹涂患處。

    (3) 在養殖、捕捉、運輸過程中應防止鱉受傷。

    (4) 用10ppm漂白粉藥浴3-5小時,有一定效果。

    (5) 用萬分之四的食鹽加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防治。

    二十五、脖頸絲囊霉病

    1.病原:從患病鱉的脖頸上分離出霜霉科的一種腐霉和水霉科的一種絲囊霉。腐霉外菌絲細微而稠密,短而呈波狀彎曲,很少參差不齊,菌絲有分枝,末端略有膨大。絲囊霉外菌絲纖維有稀疏的分枝;它寄生在鱉脖頸上,是東南亞鯉魚類潰瘍性綜合癥的真菌病原。

    2.癥狀與病理變化:鱉的絲囊霉和腐霉主要寄生于稚、幼鱉的頸部,形成一簇絨毛狀環,使病鱉頸部負擔過重,食欲減退,消瘦,最終死亡。 

    3.流行情況:鱉的絲囊霉和腐霉的生長最適溫度為3O℃以上,鱉膚霉病的病原體-水霉和錦霉在18℃-20℃的溫度條件下生長最旺盛。脖頸絲囊霉病為熱帶生態型的疾病,因此,該病在炎熱的夏天流行。脖頸絲囊霉病是最近在泰國曼谷養鱉場發現的一種寄生于鱉脖頸上的真菌病,主要危害稚、幼鱉。我國對該病流行情況尚無報道。

    4.防治方法:據楊先樂報道,該病不能用孔雀石綠進行治療,否則10天后復發,并導致全身腐霉寄生,加速鱉的死亡。該病可用鱉康寧浸浴劑浸浴或鱉康寧抗霉型口服劑投喂。或者用亞甲基藍、甲醛、生石灰、食鹽與小蘇打等潑灑消毒。 

    二十六、膚霉病(又稱水霉病、白毛病)

    1.病原:病原為水霉菌(Saprolegnia spp.)和綿霉菌(Achlya spp.)等多種真菌.據研究,水霉和綿霉都是腐生寄生物,專寄生在傷口和尸體上,在較低水溫時(1O℃-15℃)生長較好。

    2.癥狀與病理變化:霉菌最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到病鱉有什么異樣。當肉眼看到時,菌絲已在鱉體傷口侵入,向內外生長。受傷較深時,霉菌可向內深入肌肉,蔓延到組織細胞間隙,浸入的菌絲極度分枝。向體外生長的菌絲,似灰白色"棉毛狀",故俗稱"白毛病"。

    3.流行情況:膚霉病全年都可發生,但以冬未春初,氣溫18℃左右的梅雨季節為常見。

    4.防治方法:(1)2-3ppm五倍子煮汁潑灑可預防此病。

    (2)用40-50ppm的福爾馬林或0.05%小蘇打水混合溶液,對池塘消毒或鱉消毒。也可用2-3ppm的孔雀石綠浸泡30分鐘消毒。

    二十七、吊鐘蟲病

    1.病原:病原是鐘形蟲、累技蟲、聚縮蟲、獨縮蟲等。

    2.癥狀與病理變化:肉眼能看到病鱉四肢凹處、頸部、腹甲尾部生長的吊鐘蟲。普通水質,翻起病鱉腹甲像長銹似的洗不凈,其實就是患了吊鐘蟲病。患吊鐘蟲嚴重的稚幼鱉,全身呈灰白色,若水質綠色,病鱉呈全身綠毛狀。顯微鏡下可看到吊鐘蟲的柄及吊鐘蟲,吊鐘蟲的纖毛撥水也可看得清楚。
 
    3.危害與流行:各種規格的鱉均會患吊鐘蟲病,稚幼階段的鱉患吊鐘蟲病可導致死亡。常溫養殖池6月-9月患病,加溫池一年四季均可患此病。流行面廣,危害嚴重。吊鐘蟲病能引發其他傳染性鱉病的發生。由于它的寄生,損傷表皮,破壞了鱉機體防御體系的第一道關-皮膚,使傳染性病的病原體有了可進入的門戶,從而導致一些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廣東省某養殖場因患吊鐘蟲病,引發了白斑病、腐皮病和紅脖子病;另有養殖場患吊鐘蟲病嚴重,導致了穿孔病、紅脖子病、紅底板病、癤瘡病等細菌性疾病的發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4.防治方法 :預防:定期用百萬分之四的硫酸銅與百萬分之1.5的硫酸亞鐵混合遍灑。浸泡 24小時后,放去 50%含藥水,再補加足量新水。

    治療:(1)遍灑百萬分之四的硫酸銅和百萬分之1.5的硫酸亞鐵,浸泡24小時后,放除藥水,加新水。為了節省藥,施藥前可放去部分水,留20厘米-30厘米水施藥。

    (2)食鹽水2.5%的濃度浸洗,在清塘放養時可用,水溫10℃-3O℃之間,浸洗10分鐘-2O分鐘,每天一次,連續2天,可殺滅蟲體。

    (3) 1%高錳酸鉀涂抹,經3O分鐘-4O分鐘放隔離池,連續涂抹兩次,可殺死蟲體。 

    二十八、血簇蟲病

    1.病原:中華鱉血簇蟲病的病原主要有三種:中華血簇蟲、湖北血簇蟲、帽血簇蟲,另外還有巨鱉血簇蟲。中華血簇蟲的寄生部位是鱉的紅細胞和Kuffer氏細胞,它的無脊椎動物寄主目前發現的為鱉穆蛭。目前中華血簇蟲感染鱉的途徑尚不清楚。湖北血簇蟲的寄生部位與中華血簇蟲類同。巨鱉血簇蟲寄生在巨鱉的肺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和外周血紅細胞內。

    2.癥狀與病理變化:被寄生的紅細胞嚴重膨大、變形,細胞核被寄生蟲擠到一邊,使被寄生細胞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因血簇蟲的增殖可使被寄生細胞解體,外周血可見許多幼紅細胞。被寄生鱉生長緩慢和消瘦,嚴重者死亡。

    3.危害與流行:血簇蟲病是幾種血簇蟲單一或混合寄生于鱉血細胞和肝細胞中的寄生蟲病。可破壞寄生細胞,出現代償性增生,生理活動增強,鱉生長停滯,嚴重者死亡。該病在我國的流行季節是5月-9月。血簇蟲的裂體增殖與溫度有很大關系,隆冬季節的12月至次年2月,幾乎找不到裂體增殖的情形,直至3月份以后,裂體增殖才逐漸發生和發展。中華血簇蟲對中華鱉的感染率為83.9%,感染強度最高達19.7%。 

    4.防治方法: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

    二十九、鐘形蟲病

    1.病原:由原生動物纖毛蟲綱(Ciliatoa)、緣毛亞綱(Peritricha)緣毛目(Peritricbida)、鐘形蟲屬(Vorticella)的纖毛蟲的滋生而引起的疾病。

    2.癥狀:雖然因這種纖毛蟲的滋生原因而窒息的現象幾乎沒有,可是鱉的攝餌率降低了。一般情況下可以看到在四肢、甲殼裙邊和頸部好象附著綿狀水霉,更嚴重的病情可以看到周身變白的主要特征。當飼育的水呈"青粉"狀態的時候(湖靛多時),纖毛蟲的收縮胞和柄染上了綠色。往往可以看到鱉的周身呈綠色。

    3.流行情況:發病沒有季節性,全國各地都有此病發生。患此病一般為稚鱉,雖不會引起死亡,但攝食量明顯下降,影響其生長發育。 

    4.防治方法

    (1)用10ppm漂白粉水溶液藥浴24小時,在4-5天中重復2-3次。

    (2)硫酸銅8ppm浸洗,每天一次,連續5-7天。或硫酸銅1.5-2ppm全池遍灑。

    (3)用晶體敵百蟲(90%以上)0.55ppm全池遍灑,每半月潑灑一次,連續2-3次。 

    (4)病鱉在20ppm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洗30分鐘,每天一次,連續5-7天。

    (5)用2-3%食鹽水溶液浸洗l-2分鐘。

     三十、錐蟲病

    1.病原:鱉錐蟲屬動體目、錐體科、錐體屬。它有兩種形態:①細長形。蟲體后半部細長而尖,動基體位于體后的 1/5處,核位于體后的 1/3處,呈卵形或圓形。胞質內常有空泡和異染顆粒。蟲體全長 49.5微米左右,游離鞭毛長15.3微米左右。蟲體最大寬度5.1微米左右,波動膜寬 2.04微米左右。

    ② 短闊形。蟲體較寬,動基體在體后的1/2處,而核位于體后的1/4處。蟲體全長41.31微米左右,鞭毛長11.22微米左右,蟲體最大寬度9.18微米左右,波動膜寬3.O6微米左右。一般以細長型的蟲作為主,另外還有體型較小的鞭毛體。

    2.癥狀與病理變化:無特殊癥狀,嚴重感染者有貧血現象。病理未見報道。

    3.診斷方法:診斷靠血檢。

    4.危害與流行:嚴重感染錐蟲病的鱉有貧血現象。此病一般在夏秋兩季流行,在湖北等省市有此病發生的報告。
 
    5.防治方法 :目前尚無有效辦法防治。

    三十一、盾腹吸蟲病

    1.病原:病原是盾腹吸蟲。

    2.癥狀與病理變化:病鱉消瘦,解剖病鱉,在腸道中發現有盾腹吸蟲。

    3.危害與流行:大量寄生盾腹吸蟲,能造成腸壁有小孔,嚴重時鱉因腸穿孔而死。危害稚幼鱉較嚴重,死亡病例少見,但影響生長發育。其幼蟲寄生在數種淡水螺體內。

    4.防治方法:不喂鮮活螺可防止患病。

    三十二、水蛭病(又稱鱉穆蛭、螞蝗病)

    1.病原:病原是鱉穆蛭、楊子鰓蛭和擬扁蛭。鱉穆蛙體長13.5毫米,體寬5毫米。蟲體頭部圓鈍,中部膨大,前后端稍收縮。背面隆起,腹面偏平,體呈黃褐色,身體有34個體節組成。前吸盤小,口位于其后;后吸盤大,其上有黃褐色放射狀的條紋;肛門位于最后體節與后吸盤交界的背中央;眼點一對,很小,位于第二體節的背后。水蛭用后吸盤吸附在鱉的體表吸取血液。在體后、裙邊、四肢腋下寄生最多,少者幾條,多者數十條,呈零星狀或群體縱狀分布。楊子鰓蛭一般長9毫米-15毫米,眼一對,有時失去一個或左右重疊在一塊,但幼蛭都很明顯,有鰓11對。楊子鰓蛭常吸附在寄主四肢與頸部,也以寄主血液為營養。

    2.癥狀與病理變化:可用肉眼看到蟲體。蟲體吸血時,排唾液入傷口,唾液中有一種抗凝血物質,導致病鱉傷口長期流血,使血紅蛋白減少。 

    3.危害與流行:鱉被水蛭寄生后,鱉體無力,四肢和頸部收縮無力,鱉體消瘦,皮膚蒼白多皺。目前人工養殖的鱉患水蛭病的數量及鱉體上蛭的條數少,水蛭多吸在尾部腹面。野生鱉患水蛭病的比例大,多時可致鱉死亡。水蛭寄生可為病毒、細菌和真菌入侵鱉體打開皮膚防護屏障,導致并發性鱉病的發生。夏季發病,加溫條件下無季節性,流行面廣。

    4.防治方法:預防以清池為主,用0.1%的生石灰清池或 O.O02%氨水清池。

    治療:(1)主要是根據蛭類在堿性環境中不易生存的生理特點,潑灑0.004%-0.005%的生石灰,l次-2次可治愈。

    (2)潑灑百萬分之一的90%的晶體敵百蟲有一定效果。

    (3)硫酸銅百萬分之O.7或高錳酸鉀O.O01%潑灑也有效, 經20分鐘-3O分鐘,水蛭脫落而死。

    (4)用氨水1O%的濃度浸洗2O分鐘水蛭脫落而死。

   (5)用清涼油涂抹在水蛭上即可脫落。

    三十三、絳蟲病

    1.病原與病因:九江頭槽絳蟲隸屬于頭槽科。九江頭槽絳蟲為帶狀,體長20毫米-230毫米。頭節有一明顯的頂端盤和2個深的吸溝。精巢球形,每節內有50個-9O個,分布在節片的兩側。卵橢圓形,淡褐色,殼厚蓋小,平均 O.053毫米ⅹO.364毫米。

    2.診斷方法:解剖可見前腸形成胃囊狀擴張。剪開前腸擴張部位,即可見白色帶狀蟲體聚居。 

    3.危害與流行:章劍(1995)發現中華鱉腸道寄生有九江頭槽絳蟲。鱉寄生九江頭槽絳蟲后,表現為消瘦,嚴重時導致死亡。
  
    4.防治方法:(1)用O.O5%的生石灰或0.O1%的漂白粉清池,毒殺蟲卵和劍水蚤,效果較好。

    (2)用南瓜子0.4克/千克鱉投喂,連喂3天。

    (3)使君子2.5千克,葫蘆金5干克,搗爛煮水成5千克-10千克汁液,保存于冰箱中,分4天拌入飼料投喂。
    三十四、氨中毒

    1.病因:長期養在氨含量濃度達100X10-6以上池水的鱉,由于氨濃度太高,會引起氨中毒。

    2.癥狀:四肢腹甲部出血、潰瘍、漿泡,隨著病情的發展,甲殼邊緣長滿疙瘩,并逐漸潰爛。特別是在稚、幼鱉階段,以致引起腹甲柔軟發紅、身體萎癟,肋骨外凸,背甲邊緣逐漸往上卷縮。稚、幼鱉一旦患此病較難恢復,陸續死亡。

    3.流行情況:在控溫養殖池常有此病發生。

    4.防治方法:大量換水和施放濃度35X10-6的生石灰。

    三十五、變性脂肪癥

    1.病因:由于把不新鮮的飼料、油、及變質的生魚干燥的蛹等作飼料,喂了這些東西后,因脂肪酸的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

    2.癥狀:病變較輕時,從鱉的體表不易察覺,但剖檢能嗅到臭氣,原來柔軟乳白色的脂肪組織變成較硬的蛋黃色或黃褐色,肝臟發黑,骨骼軟化。病情嚴重時,鱉背腹部顯著隆起,全身浮腫。手指按壓四肢,肌肉失去彈性,背甲失去光澤,外觀異樣。腹甲暗褐色且有濃厚的綠色斑紋。將鱉放入水中,輕癥者呈半浮狀態,重癥者浮于水面。 

    3.防治方法:預防:主要是不喂氧化油,不喂變質的蠶蛹,不喂過期的飼料,飼料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E。治療:無有效治療辦法。 

    三十六、干癟病(萎癟病)

    1.病因:干癟病有人認為是由營養失調所致,也有人認為是水質惡化所引起,到底是何原因,尚不清楚。


    2.癥狀與病理變化:表現為不愛活動,愛在飼料臺、曬蓋板上停留,枯瘦干癟,骨骼輪廓(特別是背甲部分)非常明顯,裙邊薄而下垂或上卷,腹甲柔軟發紅。 

    3.流行情況:主要發生在稚、幼鱉階段,特別是在控溫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易發此病。它所帶來的危害是養不長,最后拒食而死。

    4.防治方法:保持水質清潔,發病后立即用呋喃西林,使池水濃度為10ⅹ10-6-20ⅹ10-6,并使用營養全面的優質飼料。

    三十七、肝硬化病

    1.病因:源于餌料性疾病,原因是投喂變質的生魚或經曝曬的有機物。攝食后脂肪代謝發生異常。

    2.癥狀:病鱉整身脫皮,很瘦,甲殼表面及緣部皺起,沒有張力和光澤,潛伏于產卵場沙中不活動。解剖觀察可見:一般不染此病的鱉的脂肪為具透明感的白色或黃色,染病后則成土黃色或黃褐色,脂肪組織變硬并發臭。 

    3.流行情況:該病在日本有一定的流行,稱作"蠟樣色素病",在我國發現較少。

    4.防治方法:改投配合飼料或鮮活飼料。

    三十八、畸形鱉

    1.病因:引起鱉的畸形主要原因有親鱉打破冬眠后,內分泌系統紊亂,產出畸形卵;親鱉和稚幼鱉食用含有激素的飼料后,畸形發育;鱉卵孵化溫度、濕度本控制好,特別是高溫易造成畸形,因此孵化溫度應控制在30-32℃;濫用抗生素也是導致畸形的因素之一。

    2.癥狀:引起鱉的畸形。

    3.防治方法:防止畸形鱉的產生,必須針對上述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

    三十九、溺水病(水鱉)
    1.病因:水溫25℃-3O℃時,強迫潛水即出現溺水病。

    2.癥狀與病理變化:鱉外形呈水腫狀,體重增加 12%-15%。解剖后肺充水,體積增大3倍-4倍,血液因缺氧呈黑色。病鱉十分俱水(不敢再進入水中),懼水的病鱉靜置5時-10小時后即死亡,嚴重者出水后會立即死亡。

    3.流行情況:危害性不大,無流行性,夏季易出現。

    4.防治方法:在水溫20℃以上時,不能使鱉強迫潛水,即可防止此病的發生。發生此病后,可將病鱉頭朝下,由鼻孔擠出嗆入肺中的水。同時用拇指、食指按壓著肺區的背腹部,有規律的擠壓,施行人工呼吸。此法對輕癥的鱉的治愈率可達30%-40%。輕度窒息的鱉,讓其在陸地上或在水中自由地呼吸空氣可自愈。

    四十、氣泡病

    1.病因:患氣泡病的池水水溫為32℃,pH值為9.4-9.5,生化耗氧量為2O毫克/升-25毫克/升。由于溶解氧的過飽和,完全溶解大氣氣體的部分壓力總和極大地超過水的靜壓,伴隨著高pH而引起氣泡病。

    2.癥狀:氣泡病鱉體表無任何癥狀,剖檢鱉的肺、心臟、粘膜下及血腔可見內有大量氣泡,消化道內無異常。該病為恃定條件下所患的疾病,較為少見。

    3.防治方法:水溫控制在不超過33℃,pH不超過9.4-9.5,控制浮游植物不使溶解氧過飽和。

    四十一、水腫病

    1.病因:水腫病是在缺氧水體中因用口腔呼吸而吸水過多造成的疾病。

    2.癥狀:病鱉大多全身腫脹,嚴重的呈強直狀。解剖可見內腔大量積水,往往因內臟器官變性而死。

    3.流行情況:水腫病多發生在室外水溫和氣溫相同而天氣又陰雨連綿,池水清澈見底的情況下;而室內則是在增氧設施損壞后池水大量缺氧,鱉又無處爬棲的情況下發生。

    4.防治方法:① 用水泵抽取池水,循環噴水增氧。

    ② 潑灑尿素與磷肥各一半,使池水濃度呈10X1O-6,進行肥水以培養浮游植物增氧。

    ③ 換水1/3-1/2。增補溶氧。

    ④ 趕快撈出病鱉,放到室內稍干的細沙上,并把室溫逐步調到25℃以上,增強病鱉在沙中的活動能力,加快水的滲出和代謝。

    四十二、駝背病

    1.病因:目前對此病發生的原因還沒有明確的結論。

    2.癥狀與病理變化:背甲向上彎曲,內臟除位置異樣外,結構正常。

    3.流行情況:該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有人認為,一般在新建立的養鱉場和新開的鱉池常有發生,在受工業污染的天然水域也較常見。危害性不大,流行性不明顯,為少見病。

    4.防治方法:新建的水泥池應先浸泡2次-3次,然后方能養殖。消毒防病時,使用重金屬鹽消毒劑要注意使用濃度、浸泡時間和消除毒性殘留。現無有效治療措施。 

    四十三、維生素缺乏癥

    1.病因:飼料中缺乏維生素B6、煙酸、維生素B12等維生素而引起的疾病。

    2.癥狀:鱉的發育顯著不良,病鱉表現為瘦弱,易患炎癥,食欲降低,生長緩慢,繁殖力下降。一般最易缺維生素E。

    3.防治方法:

    (1)飼喂不含抗生素和激素的飼料。養殖場家不提倡用抗生素作防疫藥,更不能向飼料中盲目加一些自認為有益的藥物。

    (2)全價配合飼料要在保存期內喂完,不喂變質的生魚蠶蛹和油脂。

    (3)飼料中加一定量的維生素E。

    (4)投喂飼料應少量多次,以防飼料在飼料臺上風吹日曬或水浸而變性。

    (5)向配合飼料中加入鮮魚、鮮動物肝臟和新鮮的菜汁,可減少飼料性疾病的發生率。

    (6)作長期養殖使用的親鱉,以喂天然的魚、螺、蚌、動物內臟和新鮮蔬菜為主。

    四十四、消化道潰瘍病

    1.病因:人工配合飼料是引發這種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癥狀:患消化道潰瘍病的鱉癥狀不明顯,仔細觀察可發現底板呈貧血狀。胃和十二指腸呈現潰瘍糜爛狀態,也有穿孔的。

    3.危害:消化道輕度潰瘍影響鱉的攝食和消化,嚴重時拒食,并發生消化道出血,甚至可發生大出血而致死。發病率較高,死亡率5%左右。

    4.防治方法:預防:人工配合飼料與鮮活飼料配合使用,發病率降低。治療: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四十五、雄性激素過量癥

    1、病因:該病的發生有多種原因: ① 飼料中雄性激素含量超標。如飼料原料中的魚粉,有的含有魚類的內臟、魚頭。內臟中的性腺,魚頭中的垂體都有促進雄性性發育的作用,當然還有添加性激素的。

    ② 飼料中鹽分過高。飼料中鹽的比例超過1%,鱉就會主動吸水,誘發水腫病,增加了體內負壓,使雄性生殖器脫出。另外。鹽度過高也會提高性神經的興奮性,使早 熟的雄鱉產生性行為。

    ③ 環境因素。造成雄性早熟的環境因素主要是溫度,處在持續水溫30℃的水環境中,鱉始終保持最佳生長狀態,所以性發育也同時處在快速發育狀態,20O克的鱉種極易產生性行為。

    2、癥狀與病理:雄性激素過量癥的鱉呈現早熟現象,1OO克-150克的鱉出現互咬、爭斗、交配、生殖器外露等現象。體重達500克-60O克時,睪丸已變硬變脆,呈暗紅色無精子。 底板和舌部呈現紅色,皮膚粘液少。體形肥厚,大腿部肌肉雍腫似水腫,腹甲蒼白色呈貧血狀,背甲嫩青色。肝腫大,病程中段呈黃色,后期變硬。睪丸充血,生殖器外露。

    3、流行情況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尤以次年3-5月為嚴重,主要危害體重100克以上的鱉。

    4、防治方法:該病應首先控制早熟現象,否則即使炎癥處理后,仍很易復發,炎癥一般情況采用內外結合加以治療,早熟現象則采用抗早熟靈控制,每日每百公斤體重甲魚用藥5-6克,拌餌投喂,可有效控制早熟現象,并能增進食欲,攝食增加,生長加快。感染的炎癥采用內、外結合加以治療。

    外用藥: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消毒。

    內服藥:一般采用復方新諾明或氟哌酸等。

    同時建議增加營養,添加一些新鮮物質,如魚、豬血、青菜等,也可添加酵母(食母生)。

    四十六、越冬死亡癥

    1、病因:(1)收購有內傷的親鱉或運輸時形成內傷,越冬前達不到越冬所需的肥滿度,加上內傷的消耗,使身體極度衰弱死亡。

    (2)產后培育差,后期產卵的親鱉(8月底)沒有足夠的能量積累就進入越冬期。由于饑餓,當冬天某時期內天稍暖和水溫上升時就出沙泥覓食,若反復多次出伏覓食,但又捕不到食時,就會出現衰竭死亡。

    (3)在冬眠水溫(15℃)以下進鱉,或越冬期翻動鱉,或者春天越冬沒結束進鱉。這種情況下,鱉不能臥泥沙越冬,而在水底泥沙表面爬行,增加消耗。由于水溫低,又不能進食最后導致衰竭死亡。

    (4)水環境不好。冬季12℃以下時,鱉是用鰓狀組織呼吸的,所以水中的溶氧對鱉越冬影響很大。越冬期間池水面長期冰封會使鱉缺氧而死。池中有機質過多,耗氧過多,而使水體缺氧或產生氨氣和硫化氫等有毒氣體,也會使鱉中毒而死。

    (5)池水溫及池面氣溫控制不好。鱉在越冬期間當水溫超過12℃時,出水面呼吸,氣溫過低時就會出現鼻孔凍傷或呼吸系統炎癥,然后長霉堵塞呼吸道或呼吸道炎癥而死。

    (6)螨類寄生于雌親鱉的輸卵管中,可造成輸卵管炎。盾腹吸蟲可使腸穿孔,后睪吸蟲和端吸蟲可引起膽囊炎和膽汁混濁。蛭類吸附于鱉體表,使鱉不得安寧而降低食欲直至消瘦死亡。

    2.癥狀與病理變化:越冬死亡癥像飼料性疾病一樣,是個很復雜的疾病。誘因不同,所表現的癥狀也不相同。有死亡后上浮的、沉底的、死泥沙中的,有爬上岸死的。就死因而言,有內外傷的,有瘦弱的,有鼻霉及肺炎的,有寄生蟲的,也有入冬前患病的。患病不同,死后表現也不同。 

    3.流行情況:特別是親鱉的越冬其冬眠死亡癥表現更為突出。一般死亡率在10%左右,高者達30%。親鱉冬眠死亡癥多為雌性個體。

    4.防治方法:

    (1)對親鱉可搭建塑料大棚保溫,延長親鱉的吃食時間,增加肥滿度。

    (2)對于冬天上浮親鱉每千克注射 25 %的葡萄糖 5毫升和維生素C3毫升,每天一次,可救治部分親鱉。

    (3)采取加深水位,越冬前及越冬期間灑生石灰消毒的辦法,pH值達到7-8之間。

    (4)發現疾病,及時治療放溫室飼養。

    四十七、腫瘤

    1.病因不明。

    2.癥狀與病理變化:病鱉脖頸腫大,但不紅腫。皮膚組織異常增生,出現疙瘩狀的肉塊,套在脖頸周圍,以致其伸縮困難,甚至完全不能縮到甲殼內。這種腫瘤有時也發生在四肢與腹甲的連接處或尾部。患病鱉不食不動,不久便死亡。表層組織細胞肥大,膠原纖維束崩潰;色素細胞壞死,色素顆粒潰散;血管破裂,潰變的細胞浸入到皮下組織中,并與皮下組織肥大細胞交織在一起。

    3.流行情況:本病常年均可發生,但不常見。此病對商品鱉有危害,可引起死亡,但不常見。流行性不清。

    4.防治方法:尚無治療方法。對于能抽出水的腫瘤,抽水后,注射氯霉素,消炎消腫。并可注射25%葡萄糖5毫升,以推遲其死亡時間。

    四十八、敵害

    1、鼠類

    危害最大的是老鼠(特別是水老鼠)和黃鼠狼。從鱉卵到成鱉都會受到襲擊。在夜晚鱉產卵之時干擾鱉的生殖活動,又由于它的活動而震動卵,造成胚胎死亡。還會成群結隊地竄入池中襲擊稚幼鱉及體弱的成鱉。黃鼠狼對成鱉的偷襲則更為嚴重,它能在水中潛行,捕殺鱉,對鱉的養殖危害很大。

    2、鳥類

    較大型利嘴的鳥類,如烏鴉、鷹、紅嘴鷗、翠鳥等,它們俯沖到水中能迅速捕捉稚幼鱉,有時也襲擊成鱉。

    3、兩棲爬行類

    ①蛇。它們能挖掘泥沙,吞食鱉卵,竄入水中吞食稚鱉,在稚鱉池中尤以水蛇危害最大。

    ②大型的青蛙和蟾蜍。體弱、殼軟的稚鱉往往是它們襲擊的對象。

    4、昆蟲類

    ①螨和蚊子。在鱉浮出水面時,易被它們叮咬,引起皮膚起腫塊,傳染病原體,嚴重時會導致鱉的死亡。

    ②螞蟻。嗅覺特別靈,腐臭的鱉卵、剛出殼的稚鱉,其身上帶著的血腥味都會引來成群的螞蟻將鱉咬死。

    以上敵害要根據其生活習性,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防范。 

 
 
 

  
編輯:南方漁網 訪問人次:8930 關鍵字:甲魚,  >> 更多資訊進入水產新聞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發表評論
用戶昵稱:

評論內容:
滑動完成驗證:
 

品牌推廣

咨詢:0779-2029779

第十七屆農聘中國水產人才網絡招聘會

農聘-水產人才網

獵弧英雄

蝦青素

強肝

手機版水產門戶網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水產前沿廣告

海洋與漁業

圖文推薦

更多

最新病害防治

更多

紅法活體蝦青素

今日要聞

更多

熱點推薦

更多

關于我們 | 企業推廣

會員服務 | 網站動態

聯系方式 | 友情鏈接

付款方式 | 網站地圖

服務專線:0779-2029779

傳  真:0779-2030003

郵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響力的水產網站--水產門戶網

廣西南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桂ICP備11001749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桂B2-20050073

X

中國水產門戶網微信平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