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浙江在線資訊:17歲便踏上漁船,從一名漁船上的炊事伙計變成村里的帶頭船老大......面對年輕的大學生們,79歲高齡的老漁民孫爺爺激動地講述起自己45年的捕魚生涯和其間所經歷的改革開放30年的風云巨變。
“30年前,漁民都是在合作社里,跟著漁業生產大隊出去捕魚。在當時,漁船漁具都是公社的,漁船捕魚也是聽從公社的指揮,統一出海。”在老漁民孫爺爺家里,浙江工業大學社會暑期實踐隊“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舟山漁業經營體制發展之路調研”小分隊的隊員們圍坐其身旁,聊起了改革開放30十年來漁村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之后,漁民生活工作逐漸發生了變化,現在的漁船都有了機械化的設備,漁民捕魚也不會那么辛苦;漁船也都是漁民自己的了,什么時候出海、捕什么魚、要捕多少魚也由漁船決定,漁民的生產積極性比過去大大提高!另外,改革開放之后,舟山的漁業也市場化了,各種各樣的水產品出口公司、加工廠、養殖場越來越多。如今大多數漁民有了其他的工作,都不再上漁船了!”
談話間,孫爺爺還興致勃勃地提起自己年輕時的捕魚經歷,還不時揮動著手臂,比劃著當年捕魚時的情景。經過孫爺爺的詳細描述之后,浙江工業大學暑期實踐隊的隊員采訪了舟山市岱山縣漁業局姚建平處長。據姚處長介紹,舟山漁民生活的改變主要得益于漁業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完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岱山漁業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推開,漁區根據自己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各擇其善,先后實行了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作為目前最為適合舟山發展的經濟體制,漁業股份合作制幾乎推廣應用至整個舟山。
南方漁網編輯:石明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