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科學時報資訊: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世界范圍內的水產品捕撈產量將停滯或下降,而水產品消費將以1.0%~2.9%的速度增長,水產品產量的增加將主要來自水產養殖業。對一個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我國這樣一個發展較快和人口數量巨大的國家,21世紀的水產養殖業既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科技部日前批準啟動“973”“淡水池塘集約化養殖的基礎科學問題”項目研究。就我國淡水養殖方面的現狀、焦點及科研前景等問題,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聶品接受了《科學時報》的采訪。
《科學時報》:請您先介紹一下我國水產品發展的現狀,特別是淡水養殖業,它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怎樣的地位?又面臨著哪些問題?
聶品:從傳統上講,水產品是我國民眾飲食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從最近5年的統計數字看,我國水產蛋白消費占動物蛋白消費總數的1/3。我國水產業在改革開放后,先于其他農業產業實現了市場開放,水產品產量快速增長。自1989年以來,我國水產品產量已連續位居世界首位,目前約占世界的40%,其中養殖產量占世界養殖產量的70%,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漁業大國,出口額已達到90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0%。水產品的出口提高了我國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了國內水產養殖、加工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2006年我國漁業總產值達到4568.6億元,預計到“十一五”末期,將達到5700億元,漁業已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農民收入的新的增長點。目前,我國直接從事漁業生產的人員已超過1300萬,2007年漁民的人均收入6500元,“十一五”末漁民人均收入將達到7200元。
淡水漁業在我國歷史悠久,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被稱為“四大家魚”的青、草、鰱、鳙四個品種,在人工繁殖技術上取得關鍵性突破,使得我國淡水魚類的養殖獲得巨大的發展。2006年,我國淡水養殖面積602萬公頃,養殖產量達1950萬噸,在養殖魚的總產量上占到了97%。
然而,我國是一個淡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水源性和水質性缺水的問題在我國越來越突出,現有的消耗大量資源的漁業模式,亟須向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的方向發展,這既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但是,我國當前漁業科技發展水平與漁業增長方式轉變的迫切需求極不適應,這是目前存在的最突出問題,也是我們這個項目立項的意義所在。
《科學時報》:如何實現水產養殖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方向發展?為實現這樣的目標,都須解決哪些關鍵性的科學問題?
聶品:簡單地說,要實現水產養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目標,集約化的水產養殖方式將成為我國水產養殖的發展方向。
集約化水產養殖通常是指高投入、高產出、高放養密度,對水質進行調控的養殖方式。其優點是在高密集技術投入下產值高、占地少、疾病容易得到控制等,其缺點或問題主要在于沒能有效利用養殖生態系統對水質的自然調節能力,沒能發揮養殖生物間的互利作用。因此,如何充分發揮我國淡水池塘的作用,構建相對穩定、高效的養殖生態系統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科學問題。
我們這個項目將以草魚為主要研究對象。草魚是我國特有的草食性魚類,目前產量占我國淡水魚類養殖產量的20.4%。草魚可投喂草或低動物蛋白飼料進行養殖,但病害嚴重、飼料利用率低、養殖污染嚴重是制約池塘主養草魚模式發展的主要因素。
草魚在生長、飼料利用和抗病力方面的遺傳學和營養生理學方面的差異是本項目首先要回答的問題。選育快速生長、高的飼料利用效率和抗病力的品種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方面;草魚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需求,消化吸收、代謝的機理,飼料的利用效率與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關系也是要回答這一關鍵科學問題的內涵,可為節約飼料消耗、減少養殖水體的污染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
第二,高密度的集約化養殖容易引起病害流行,給養殖生產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揭示池塘集約化養殖條件下,引起草魚主要疾病的病原的致病機理,并解決適于疫苗構建和接種的理論基礎,是本項目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突破出口水產品藥物殘留障礙的重要技術來源。
第三,基于生態系統管理的池塘集約化養殖,旨在發展能高效利用人工輸入能源、飼料、水資源,保持養殖水環境穩定、漁產力較高,以及對周邊水域環境無負面影響的養殖模式。為此,應充分發揮養殖系統內不同功能類群生物的作用,通過優化食物網結構,強化生物之間的互利,特別是微生物在池塘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保持水環境穩定,構建生產、分解、消費功能相平衡的穩定、高效的養殖生態系統,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保護水環境。
《科學時報》:本項目預期產生哪些成果?
聶品:這個項目的主要目標是要建立適合我國池塘集約化水產養殖的系統的生物學研究方法,構建集約化水產養殖的理論體系,指導我國淡水池塘集約化水產養殖的發展,引領我國水產科技和水產養殖遺傳產業的未來。
在未來幾年,從遺傳育種方面,我們將完成草魚生長、飼料利用和抗病性狀的基因組定位,構建草魚目的性狀的育種群體;從營養機理上,將揭示養殖品種的營養需求并闡明其消化和吸收轉化的機理,闡明營養利用與生長和抗病力的關系,奠定高效環境友好型飼料的理論基礎;在病害防治方面,將總結主要病原的致病機理,構建病害免疫防治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在水域生態方面,將揭示池塘養殖生態系統不同類群生物的功能及其對水環境調控的機理,保持水環境穩定,為水資源保護、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保證水產養殖的健康發展和水產品的質量安全。
同時,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凝聚和培養一批從事集約化水產養殖研究的創新人才,提升我國漁業科技和水產集約化養殖的原始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的池塘養殖向新型的、可持續的養殖模式轉變,最終促成我國從漁業大國到漁業強國的轉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