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方農村報資訊:

葉妃軒(左),湛江對蝦人工養殖創始人,1968年畢業于廣東水產學校,1970年分配到湛江水產局任技術員,1987年因在對蝦人工養殖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破格晉升為海水養殖工程師,1997起任湛江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站長,2003年退休。
我最早接觸對蝦養殖是在1978年,和南海水產研究所徐文遠老師,一起到當時的湛江湖光公社料村大隊進行養蝦實驗。我們用幾個小池育苗、一口蝦塘養蝦,主要是養殖“魚堰”捕獲的長毛對蝦、墨吉對蝦等本地品種。那時候育苗技術比較落后,還是在摸索當中,效果不太好。
1979年上半年,我和水產局陳傳棟在廉江縣車板公社沙龍圍開始養蝦,算得上是最早搞養蝦生產并且成功的。
那幾年,國家支持對蝦出口創匯,湛江就在1984年成立了一個斑節對蝦攻關小組,主攻孵化和養殖,由湛江水產所的陳明耀負責斑節對蝦育苗孵化,我管養殖。后來他們孵出1.7萬尾斑節對蝦苗,是中國最早成功的斑節對蝦人工育苗實驗。我搞養殖也取得了成活率90%、產量900多斤、規格23條/斤的好成績,這為五年后大規模推廣斑節對蝦養殖奠定了基礎。
1985年,我被派往坡頭區蹲點指導林康文聯合體養蝦。他們養得非常成功:132畝水面養出3萬多斤蝦,產值38萬多元。平均畝產從原來的30-40斤增長到200斤以上,這在當時是很轟動的。
1988年,我有了一個意外發現。一個叫劉恩賜的臺灣技術員,在東海島文參蝦苗場養殖少量斑節對蝦。交往中,我發現他養出來的蝦規格很齊整,而我養的蝦卻是大小不一,這是為什么?后來觀察到他與我不同之處就是在蝦塘中使用茶麩的方法不同,當時我就想茶麩是否有助于蝦一起蛻殼呢?回去實驗,蝦塘每半個月使用茶麩一次,結果發現對蝦整齊蛻殼,而且規格齊整,畝產100多斤,我欣喜若狂。
為了挑選最適合南方養殖的對蝦品種,1989年,我和同事伍建昌被派往水產局創辦的廉江縣龍頭沙對蝦示范場,搞斑節對蝦和長毛、墨吉對蝦對比實驗。結果前者養殖120天,成活率61.5%,平均畝產234公斤,畝均利潤4550元;而后者養殖140天,成活率只有一半,畝產僅100公斤。這個實驗證明了斑節對蝦是最適宜在當地推廣養殖的優良品種。
于是我總結和完善了斑節對蝦養殖技術,在湛江市乃至廣東省進行推廣養殖,使其正式成為當地的主養品種,而長毛和墨吉對蝦逐漸被淘汰。
隨后兩年蝦病逐漸增多,1993年全市蝦病大暴發,很多蝦農虧本。對此,我們在遂溪縣黃略鎮三元圍蝦場創辦了半封閉、封閉式養蝦模式。在放苗時一次性進滿海水然后消毒,養殖過程少換水,只加淡水,有效地隔絕了病害隨海水進入的途徑,防止蝦病發生,獲得高產高效的成績,并將此模式推廣開來。從1995年起,湛江對蝦養殖業走出低谷。
這期間,南美白對蝦又逐漸取代斑節對蝦,成為主流的養殖品種。到了2003年,湛江對蝦養殖面積30萬畝,對產量達到6.2萬噸,占廣東省的21%,占全國的10%。這一年,我也退休,開了間魚蝦藥店,發揮點余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