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臺州數字報資訊:漁業是高風險行業,受天氣、海浪、海流、市場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很大,集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于一體。
為了促使漁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2004年椒江區以新組建的省漁業互保協會為依托,積極通過“漁業互保”化解漁民的風險。2007年,椒江區又以漁業政策性保險試點為契機,對高風險漁業作業進行扶持,當年共參加政策性保險漁船551艘,投保漁民7468人。經過一年的磨合和運作,2008年椒江區政策性保險漁船發展到1015艘,投保人數7339人,保額超千萬元。
但是,由于漁業生產是高投入的產業,加上海洋漁業開發的難度遠比陸地開發大得多,而且要求強有力的資金來支撐。另外,漁業生產基地一般都處于自然環境、地理條件相對惡劣的區域,其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同時漁民所需生產資料的高成本也需要較多資金支持。而另一方面,隨著國有銀行商業化的步伐逐漸加快,銀行經營活動逐步轉向那些盈利性好、流動性大和安全性高的領域,致使水產品養殖戶、漁民、漁業企業因其自身特性長期被正規金融機構邊緣化。一邊是漁業生產“嗷嗷待哺”,一邊是金融機構緊縮信貸,扎緊“籬笆”。
漁業擔保
“籬笆”悄然松動
“如果不是農信擔保公司擔保,我無法從農合行順利貸到8萬元。”椒江區三甲街道海保村雙豐淡水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郭建平坦言,他過去一直通過民間借貸形式借款,不僅利息高,而且糾紛多。據了解,在充足的資金支持下,郭建平去年淡水養殖規模發展到200畝,創產值近100萬元。與郭建平一樣,三甲街道飛龍村淡水養殖戶李建良也通過農信擔保公司擔保,貸到5.5萬元,擴大了養殖規模。
面對漁業生產借貸無門這一難題,椒江區2007年啟動“三位一體”農信擔保試點。同年8月,椒江區組建注冊資金為200萬元的椒江區農信擔保公司,擔保額度達2000萬元。2008年,椒江區農信擔保公司已為40戶淡水養殖戶提供270多萬元的借款擔保,占農信擔保貸款的13%左右,邁出破解漁業貸款擔保難的第一步。
漁業擔保
依然步履艱難
一份來自椒江區海洋漁業局情況通報表顯示,去年椒江區漁業生產從業人員近8000人,實現漁業總產值77737萬元,增加值28874萬元,漁民人均收入達9134.15元。
對于漁民擔保貸款,從事農信擔保業務的楊岳送沒有一絲興奮:“雖然漁業擔保業務量在不斷擴大,但是,承保范圍一直局限于淡水魚養殖。”老楊很無奈,由于椒江區農信擔保公司擔保額度只能達到2000萬元,每年區里給的風險基金只有10萬元,漁業擔保稍有不慎,一次大災足以將其擊垮。同時,一旦承保海產品養殖和漁業捕撈,風險將劇增,僅憑一家商業擔保公司的力量仍然無濟于事。實力不足,以及漁業生產的高風險,使得其始終無法將觸角延伸到水產養殖險的全領域。
漁業擔保
觸角延伸勢在必行
“去年,由于長時間冰凍天氣,造成養殖大黃魚大量死亡,平均每天死亡的大黃魚多達二三百條。”對于寒潮造成的損失,椒江區華龍工貿有限公司大陳島大黃魚養殖基地負責人潘君星記憶猶新。
自去年1月中旬以來,椒江區大陳海域水溫驟降,低溫持續兩個多月,全區水產養殖業遭受重大損失。截至去年2月20日,椒江區大陳海域養殖的大黃魚、真鯛、石斑魚及暫養的日本鱘全部凍死,共凍死大黃魚4.7萬尾、真鯛0.5萬尾、石斑魚0.5萬尾、日本鱘4.7噸,涉及大陳5家養殖企業,直接經濟損失269.3萬元。災情發生后,雖然養殖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賠償,但是,災后資金不足仍然困擾著他們恢復正常生產。
“海產品養殖、漁民捕撈貸款擔保,對于農信擔保公司來說,還是一個‘盲區’。” 椒江區農信擔保公司總經理、椒江區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蔡靈江表示,今年農信擔保公司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將漁業擔保觸角向海產品養殖延伸,以緩解養殖戶籌措資金困難,實現農信擔保、銀行放貸和養殖戶借貸“三贏”。
不久前椒江區舉辦的農信擔保座談會上,該區海洋漁業局局長張和平明確表示,將與農信擔保公司緊密配合,推動漁業擔保試點順利進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