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日報資訊:
蟶農改行前半生養蟶后半生養鴨
水頭灘涂附近養鴨場,四五千只鴨母是村民老王4年前開始養的。獲悉記者來意,55歲的老王放下手中的家什,打開了話匣子。
“我養了半輩子蟶,最好時年創收10萬元,但那已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光景了。”遙想當年,老王唏噓不已。當年老王也算是村里的養蟶大戶,養殖規模10余畝。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末,老王養蟶的規模越來越小,直到4年前,老王改行,把自家已不多的蟶田送了人。盡管目前老王養鴨規模四五千只,年收入有7萬多元,但還不及當年養蟶的收入。
“剛成活不久,蟶苗就被污水給毒死,沒法養。”老王無奈地說。如今,像當年那樣每到冬季,各地的蟶商云集水頭灘涂的盛景已不復存在。老王告訴記者,現在養殖戶不及原來的三分之一。污染之患“蒙冤”的十一孔橋閘
軍墾十一孔橋閘,位于水頭村東北角,流經橋閘的河流,便是金雞南高干渠。從原來的清澈見底魚兒游,到如今黑如濃墨蚊蠅飛,這座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建筑,見證了水頭村的滄海桑田。
水頭養蟶,最早可追溯到宋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水頭村是閩南地區有名的富裕村、明星村,還是全國最大的蟶苗生產基地,所產蟶苗遠銷廣東、浙江、江蘇等地。村里灘涂8000多畝,其中4000多畝用于養殖蟶苗和縊蟶;人口6000余人,從事水產養殖的專業戶就有1000多戶。正常的年景,全村的養蟶收入都在四五千萬元。
這一切,因污染而改變。據蟶農們介紹,污染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葉,村民的養殖面積和產量逐年下降,至2004年,全村蟶苗顆粒無收,污染的來源主要來自于上游晉江西濱,造紙、制鞋、制革、電鍍和漂染的污水,流經水頭村的軍墾十一孔橋閘,汩汩地排入泉州灣……
若沒有這個軍墾十一孔橋閘,污水就不會往水頭村過?這樣的假設,令橋閘飽受“冤屈”。漁村自救圍堰截污期待“復興”
2006年起,泉州、石獅兩級政府實施泉州灣近海治污行動。經持續污染整治,近海海域水質有所改善,2007年起水頭村喜獲久違的豐收年,蟶苗養殖產值100萬元,大蟶養殖產值50萬元,并重新成功養殖跳跳魚。
好景不長。去年11月下旬起,水頭村蟶苗養殖戶在翻挖灘涂時又發現蟶苗大量死亡,污染仍像幽靈般陰魂不散。在近日泉州人大有關領導視察水頭村時,村書記王建元焦急地匯報了歉收年景,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而從去年起,水頭村民們也開始了生產自救。
昨日,記者在十一孔橋閘外側看到,村民自行集資近300萬元開展的圍堰截污行動,兩條數公里長的圍堰已基本完成,將2500余畝灘涂懷抱,隔開了右側行經十一孔橋閘匯入泉州灣南岸的污水。
“若能按計劃實施的話,這2500多畝灘涂將基本不受污水影響,蟶苗養殖成活率和收成率將明顯提高。”據水頭村王副村長介紹,未來考慮將其劃為20塊,分給村里20個生產隊經營。目前,水頭村已經與廈門水產研究所專家進行聯系,擬通過土質、水質化驗,重新規劃養殖場地、科學選擇養殖品種。而“蟶苗養殖合作社”也正在積極籌備當中。
2500畝,不到原有灘涂的一半。但毫無疑問,這是水頭灘涂養殖走向“復興”的希望。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