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方農村報資訊:“中國對蝦產業發展論壇”在湛江召開,關注國內貿易及飼料生產
記者從4月16-17日在湛江召開的“中國對蝦產業發展論壇”上獲悉,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對蝦出口從去年11月開始出現下滑,今年1-2月,下滑趨勢更加明顯,與去年同期比降幅高達30%。但去年的高蝦價可能刺激對蝦養殖量增加,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國內蝦料產量可能超過100萬噸,而去年約為80萬噸。
據了解,2008年,我國的對蝦養殖產量為108萬噸,出口量為19.4萬噸,分別比2007年的126萬噸、21.6萬噸下降14%和10.1%。
“在出口形勢嚴峻的現實下,我們更應該重視國內消費市場。”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表示,以2007年的對蝦產銷為例,出口21.6萬噸,折合原料蝦為36萬噸左右,剩余的90萬噸蝦都在國內市場消化,中國才是全球第一大對蝦消費國。“但作為對蝦主要消費國的美國、日本及歐盟,總人口還不到10億,卻每年消費對蝦150萬噸,因此國內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有待開發。”他認為,開拓國內市場,需要企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政府也應該對不正當的行業競爭進行干預,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在談到對蝦飼料的相關情況時,廣東恒興集團副總裁蔣洪斌表示,企業在加工環節中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如能耗、物耗及產品質量方面。他認為,能耗高的企業,每噸蝦料的生產成本可能比能耗低的企業多出70元;同時,以出品率來衡量物耗,行業先進水平可以達到99.5%以上,而較差的水平只有不足97%,如果以6000元/噸的銷售凈價計,一個年銷量1萬噸的蝦料企業,年收入相差150萬元;另外,現階段有很多對蝦飼料企業的產品實際粗蛋白、粗脂肪檢測值都大大高于產品標簽的備案值,而產品水分又達到低于產品備案允許的最高值,這就造成了很大一筆無謂的成本支出。蔣認為,利潤越來越低的對蝦飼料企業,應該在穩定產品質量、控制費用支出等方面尋求對策。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去年的高蝦價可能刺激對蝦養殖量增加,“今年魚塘轉養的情況會多一些,養蝦成功率也會增大。”這會使得蝦料的需求量增加,估計全年產量可能超過100萬噸,而去年僅為80萬噸,前年則達到過110萬噸。
“中國的對蝦飼料技術及產品質量都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廣東粵海飼料集團董事長鄭石軒在介紹當前中國的對蝦飼料行業現狀時這樣說道。雖然技術先進,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賒銷嚴重,造成飼料企業生存困難及增加了養殖成本;小廠在質量安全上存在隱患,對市場造成沖擊;飼料對水質的污染,尤其是養殖后期的污染未能得到有效解決;仍未能科學建立不同養殖環境、不同養殖階段的飼料標準。
“如淡水養蝦和海水養蝦,不同的養殖環境下,飼料的營養應該有所不同。但現在還是采用同樣的飼料進行養殖,會造成很大的浪費和水質污染。”鄭補充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