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新華網資訊:土地平曠,樓宇儼然,阡陌交通……這里是臺灣中南部一個普通的鄉鎮——臺南縣學甲鎮。4月16日,冒著霏霏春雨,本社記者來到學甲,探訪這個以虱目魚養殖加工為主業的小鎮。
來到鎮公所門前,“歡迎新華社記者蒞鎮采訪”幾個大字以及沖天而起的禮花,讓我們迅速感受到臺南鄉親們的質樸和熱情。黝黑健壯的鎮長謝財旺用帶著濃濃閩南腔的話語,給我們介紹學甲鎮的歷史和現況。
方圓約54平方公里的學甲鎮位于臺南縣北方偏西,北臨嘉義,虱目魚、蒜頭、稻米和皮蛋是這里的主要特產。
虱目魚肉質肥腴細膩,營養價值高,是臺灣最有代表性的食用魚種,素有“臺灣家魚”、“臺灣第一魚”之稱,也是國際市場上暢銷的魚類之一。其名字的由來也頗為傳奇。
相傳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吃到這種魚后,覺得特別鮮美,便問是“什么魚”?因為閩南語“什么”與“虱目”諧音,當地人誤以為鄭成功是在給魚賜名,遂將這種魚稱為“虱目魚”并沿用至今。虱目魚迄今在臺灣已有300多年的人工養殖歷史,其養殖、食用、產業的種種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南部民眾的生活之中。
時近午飯時間,主人一邊給我們聊“魚經”,一邊端上新烹調的虱目魚菜肴讓我們品嘗。陪同接待的鎮農會李順治先生告訴我們,虱目魚的常見料理方法就有10多種:肉質最佳的魚肚部位可以用來汆湯、煲粥,多刺的魚背可以用來做彈性十足的虱目魚丸或炸魚排,魚皮、魚腸、魚頭等都是名菜,魚骨頭也能拿來熬制高湯……
感受了特色十足的虱目魚食文化之后,記者在謝鎮長等人的陪同下深入到魚塭、地頭采訪。學甲的經濟不算發達,年輕人大多去了都市發展,現有的約2.8萬人大多以農漁業為生,而其中約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與虱目魚息息相關。
虱目魚的采收時間多為深夜或清晨,所以我們只能通過養殖戶的描述,感受他們采收時的忙碌和喜悅。捕魚前三、四小時要先“弄魚”,目的是讓受驚的虱目魚排掉腸內糞便等雜物。常見的“弄魚”方法是用機動竹筏在魚池周圍急速行駛,那時虱目魚會紛紛跳出水面,場面十分壯觀。
學甲鎮養殖的虱目魚大多銷往當地一家名叫洽通實業的加工廠。工廠總經理陳清岳、副總經理黃錦源早些年都曾在大陸居住、經商,后回到家鄉全力經營這家工廠。10多年下來,這家廠如今已基本整合了當地虱目魚從養殖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銷售市場則以臺灣全島為主,也有一小部分銷往北美地區。
記者一邊參觀冷凍倉庫,一邊聽黃錦源給我們介紹虱目魚加工過程中的有趣細節。為了解決虱目魚刺多、食用不便的難題,工廠引進的專業技師通過細致操作,將虱目魚身上的魚刺全部剔除。為了提高效率,每條魚均由4名技師依序處理,約10分鐘即可完成。而長年累月“解魚”的技師們,對每條虱目魚身上魚刺的數量也都一清二楚。“每條魚有262根刺,有了這個數字,基本上也就不會出現‘漏網’之刺了!”
據了解,這家工廠目前的主要產品包括整魚、剔除魚刺后的魚肚以及魚柳、魚皮、魚丸、魚罐頭、魚骨精力湯等,每年的產量約有5000噸。工廠還正與島內高校合作研發具有滋補作用的“虱目魚精”,不久就有望量產、上市。
謝鎮長介紹說,虱目魚產業目前已成為學甲鎮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而現在島內市場基本已經飽和,一旦碰上豐年滯銷時,養殖戶們往往會出現虧本,“所以大家特別希望能把虱目魚丸等產品打入大陸市場,這樣我們就不愁銷量,鎮民們還會加大投入,收入也會跟著增加了。”謝鎮長的臉上滿是誠懇,“對于我們這樣并不富裕的鄉鎮來說,只要每年能多賺點錢,老百姓就很開心了。”
陳清岳也告訴記者,現在臺灣虱目魚產品進入大陸市場在運輸上已沒有問題,只是由于水產品關稅較高,因此大量“登陸”仍有困難,“所以我們都盼著兩岸之間趕快消除貿易上的障礙,讓我們能把虱目魚產品大量推向大陸市場,也讓大陸同胞能多嘗嘗我們美味的虱目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