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資訊: 日前,全國漁業科技入戶首席水產專家、上海海洋大學王武教授應l遼寧省盤錦市人民政府邀請,參加“盤錦市河蟹標準化生產與產業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論壇針對盤錦市河蟹產業發展中難點、熱點問題,河蟹標準化養殖生產和養大蟹工程展開。
王武教授在論壇中指出:盤錦市委、市政府對河蟹產業高度重視,以科技入戶工程為載體,實施“養大蟹工程”;建立養大蟹示范區,選擇五個模式,實施“六大工程”,制定目標——打造北方蟹都。當前:以稻田種養新技術為核心的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已見成效;“盤山模式”已開始向北方地區推廣;龍頭企業示范帶頭作用初步體現;扣蟹出口形勢很好,比同期增長40%。盤錦市委、市政府將科技入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有組織、有步驟、有系統的進行實施,形勢很好。但要搞好科技入戶、實施養大蟹工程,首先要解決河蟹產業中存在的缺乏合力、缺乏遼河水系中華絨螯蟹原良種基地、商品蟹飼養前期環境條件特差和后期缺乏動物性餌料、河蟹協會不健全、稻田種養的產業鏈沒有連接起來、蟹文化內涵單薄等一系列問題。
對此,王武教授針對盤錦養大蟹工程提出十二點實施對策:
一是加強養大蟹工程的溝通,統一思想、統一步調、統一行動。
二是高度重視遼河水系中華絨螯蟹的提純復壯工作。建立遼河水系中華絨螯蟹原良種基地,推廣群體選育技術。
三是養大蟹的關鍵是動物蛋白源。除了提供河蟹專用配合飼料外,要充分利用遼河口的動物蛋白源(藍蛤、橈足類、糠蝦、天津厚蟹等資源),推廣稻田繁育田螺。
四是實施“接力式”養殖——池塘+稻田+大水面(葦田)。稻田的優勢是蟹種,大水面(包括平原水庫、草型湖泊、泡子、葦田等)的優勢是養大蟹,池塘的優勢在育苗和大規格蟹種的暫養。
五是組織起來,聯合起來,以養殖大戶為核心,建立生產合作社。通過“五個優先、五個統一”,將分散的養殖戶組織起來,給農民以實惠,為農民辦實事。
六是加強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和發揮河蟹協會的作用。建立苗種服務體系、飼料服務體系、對外技術服務體系、市場營銷服務體系,建立“科、種、養、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
七是實施“1 + 1 = 5”。在水稻+水產 = 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農民增收,1+1=4的基礎上,將蟹田米業加進去,蟹田大米,要比其它大米價格高,因此此公式再加一項:企業增效,即1+1=5。
八是高度重視蟹種的內銷。遼河水系中華絨螯蟹是北方地區的優良種質,其蟹苗、蟹種生產集中在盤錦市,盤錦發展河蟹苗種生產的自然優勢、區位優勢、人才優勢十分突出;從盤錦市蟹種的生產能力看,完全可以供應北方河蟹產業的發展。
九是走出去,到市外、省外推廣“盤山模式”。2007年“盤山模式”已通過農業部驗收。現已進入大面積推廣應用階段,推廣的范圍包括整個北方地區(東北地區、內蒙東部以及寧夏河套地區)。
十是加強智力開發。發展北方的河蟹養殖,特別是要加強技術推廣和技術骨干這二個層次的智力開發,即需要一大批能說會干的、既要會種田,又要會養蟹的人才。可以這樣說:“一大批盤錦技術指導員到外地指導養蟹技術之時,就是盤錦河蟹產業大發展之日”。
十一是聯合北方各省,積極申報北方養成優質蟹工程。通過項目建立協作平臺,將一大批科技、教學、推廣人員凝聚起來,聯合攻關。
十二是宣傳和弘揚蟹文化。要學習江蘇蘇州市利用陽澄湖大閘蟹名牌,發展“蟹文化”發展第三產業的經驗。盤錦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繁多,在盤錦發展以“蟹文化”為主的旅游漁業、休閑漁業,使之成為盤錦旅游漁業的一大特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