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第一財經日報資訊: 一位消費者走到超市的水產品柜臺,挑了幾條羅非魚。但她對羅非魚的質量有所懷疑,隨后,她從超市那里拿到了這一批次羅非魚的“可追溯標簽”,通過手機查詢到這批羅非魚的相關質量信息,終于放心地付了款,拿回家食用。
這是科研人員描繪的未來消費者在超市購買羅非魚的一個理想場景。如今,這一設想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羅非魚是原產于熱帶、亞熱帶的暖水性魚類,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向世界各國推薦養殖的魚類之一,具有生長快、產量高、飼養容易等特點。
5月26日,在中國科協舉辦的“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上,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副秘書長王代同透露,“羅非魚養殖質量可追溯系統”已經取得重大科研成果,這一成果也是國家“863”計劃項目和歐盟第六框架計劃(FP6)的研究成果之一。
全鏈可追溯
可追溯系統的產生起因于1996年英國瘋牛病引發的恐慌,另兩起食品安全事件——丹麥的豬肉沙門氏菌污染事件和蘇格蘭大腸桿菌事件(導致21人死亡)也使得歐盟消費者對政府食品安全監管缺乏信心,但這些食品安全危機同時也促進了可追溯系統的建立。為此,畜產品可追溯系統首先在歐盟范圍內產生并建立。
據了解,近年來國內外很多機構和學者開展了食品可追溯系統的研究。
2007年,北京已經開始推進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建設,形成了由一個一級平臺和四個子級系統構成的追溯體系。一級平臺是指北京市統一的食品安全追溯數據中心,負責對相關信息進行歸集、分析、評估、跟蹤、預警。四個子系統包括果蔬、動物產品、預包裝食品和奧運食品安全追溯子系統。
在奧運期間,奧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對奧運食品供應商、贊助商、定點供應基地、企業及物流配送中心進行全程監控,對原料采購、貯藏、加工、包裝、運輸等環節關鍵點的控制。
美國也已經開發了一種叫做Agspan的電子追蹤系統,實現了豬、牛肉制品質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挪威漁業研究所牽頭實施了TFP計劃,該計劃從整個水產品生產流通鏈的角度,確定了捕魚生產流通鏈信息記錄細則和養殖魚生產流通鏈信息記錄細則。
歐盟委員會于2005年制定了水產品追溯計劃,安排多國科研機構和人員研究水產品的全鏈可追溯性,并建立了水產品可追溯體系的執行標準。目前,水產品可追溯系統已引起各國消費者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據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專家任晰介紹,羅非魚養殖是整個產業鏈最為關鍵的環節,一旦質量安全風險從水產養殖源頭產生,在后續環節中將無法消除或需要在供應鏈下游花費更大的成本與代價,這些風險將帶入最終加工成品中,嚴重威脅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任晰稱,鑒于羅非魚等魚類無法實現像牛、豬等畜產品個體標識的情況,科研人員設計了基于批次的產品追溯方案,并采用條碼標簽作為信息載體,便于消費者根據產品條碼獲得相關質量信息。
市場潛力巨大
據第一食品網介紹,2007年,我國國內市場消費了61.5萬噸羅非魚,國內的消費量占我國羅非魚總產量的54%。中國成為羅非魚全球最大的消費國。
我國羅非魚養殖的主要區域是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四省區。2007年四省區羅非魚總產量達99.8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90%。同年,中國的羅非魚產量達121萬噸,產量接近全球總產量的五成。
據了解,上述四省區已經將發展羅非魚養殖作為“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海南省為此專門制定了《海南省羅非魚產業化行動計劃》,力爭到2010年羅非魚養殖面積達44萬畝(其中精養27萬畝,粗養17萬畝),羅非魚總產量達30萬噸,年總產值25億元,加工出口6萬~8萬噸,將海南建成中國主要的羅非魚優勢水產品出口基地。
但目前我國羅非魚養殖質量標準偏低,生產技術操作不規范。據《海南省羅非魚產業化行動計劃》介紹,海南省羅非魚生產主要以農戶養殖為主,受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片面地追求數量,致使產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部分產品不能達到國際市場的質量要求。已審定的《奧尼羅非魚》產品質量標準(DB46/ 51—2006)及與其相配套的《無公害食品奧尼羅非魚養殖技術規范》(DB46/T 52—2006)尚未正式付諸實施。
廣東省汕頭市漁業部門也反映,“大部分養殖戶沒有掌握羅非魚的健康、高產養殖技術,絕大多數羅非魚未按照國家的水產養殖規定和進口國的要求進行養殖,使產品的藥殘、重金屬和細菌等安全衛生項目時有超標,嚴重影響羅非魚的出口!
據介紹,隨著參與羅非魚產品出口貿易競爭的國家越來越多,嚴格規范養殖和加工技術規程,提高羅非魚產品質量安全,就顯得特別重要。
根據《海南省羅非魚產業化行動計劃》,海南省將用5年時間,初步建立羅非魚標準化體系,建設羅非魚質量、環境、病害監測中心,實施全程質量控制,使羅非魚質量安全基本達到國家無公害標準。
附表_國外畜禽產品可追溯體系
加拿大
加拿大強制性的牛標識制度2002年7月1日正式生效,要求所有的牛采用29種經過認證的條形碼、塑料懸掛耳標或兩個電子紐扣耳標來標識初始牛群。2008年,加拿大有80%的農業食品聯合體實行農產品(10.03,-0.18,-1.76%)可追溯行動,推進“品牌加拿大”戰略。
日本
日本政府已通過新立法,要求肉牛業實施強制性的零售點到農場的追溯系統,系統允許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輸入包裝盒上的牛身份號碼,獲取他們所購買的牛肉的原始生產信息,作為對瘋牛病的反應,該法規要求日本肉品加工者在屠宰時采集并保存每頭家畜的DNA樣本。但是,日本政府沒有要求進口肉類的可追溯。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70%的牛肉產品銷往海外,對歐盟市場外貿出口值5200萬澳元。國家牲畜標識計劃(NLIS)是澳大利亞的家畜標識和可追溯系統,它是一個永久性的身份系統,能夠追蹤家畜從出生到屠宰的全過程。
荷蘭
荷蘭建立了禽與蛋商品理事會的綜合質量系統(IKB),它是一種質量控制系統,其目的是保證生產鏈中所有重要活動都在受控情況下進行。為此,在IKB范圍內的所有涉及禽肉和禽蛋生產、加工和銷售的部門都必須為其業務操作方式提供保證。這點適用于家禽飼養場、飼料供應商、獸醫師和產品加工商。每一生產鏈各自都有專門的IKB規章制度。
英國
英國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聯網的家畜跟蹤系統(CTS),這套家畜跟蹤系統是家畜辨識與注冊綜合系統的四要素之一。在CTS系統中,與家畜相關的飼養記錄都被政府記錄下來,以便這些家畜可以隨時被追蹤定位。家畜辨識與注冊綜合系統的四要素是:標牌、農場記錄、身份證、家畜跟蹤系統。
歐盟
歐盟要求大多數國家對家畜和肉制品開發實施強制性可追溯制度。歐盟的畜體身份和登記系統由包含唯一的個體注冊信息的耳標、出生、死亡和遷移信息的計算機數據庫、動物護照以及農場注冊機構組成。此外,從2002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店內銷售的產品必須具有可追溯標簽的規定開始生效,要求所有歐盟牛肉產品的標簽必須包含如下信息:出生國別、育肥國別與牛肉關聯的其他畜體的引用數碼標識、屠宰國別以及屠宰廠標識、分割包裝國別以及分割廠的批準號和是否歐盟成員國生產等重要信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