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Jul 1 2003)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自2001年以來,連續3年進行香魚人工增殖放流并取得成效,目前浙江香魚資源已有所恢復。
香魚屬鮭形目,胡瓜魚亞目,香魚科。其肉質細嫩,清香無腥,在中國自古以來即被視為水中珍品,曾被作為貢品進貢皇家。浙江是中國香魚的主要產地之一,浙南溫州的雁蕩山溪、楠溪江及飛云江歷史上即以盛產香魚聞名于世。近年來,由于酷捕濫撈、水利開發和環境污染等諸多原因,香魚資源日趨枯竭,有滅絕之虞,國家已將其定為易危動物,通過人工增殖放流恢復香魚資源迫在眉捷。
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在香魚的研究與開發方面起步較早,近年來他們已先后承擔了亞洲開發銀行技術援助項目和省科技廳重點國際合作浙江香魚研究和養殖項目(已鑒定)、溫州市科技局項目《香魚全人工養殖技術研究》(已鑒定)、溫州市科技局項目《香魚全人工增殖放流研究》(在研)和省科技廳推廣項目《香魚工廠化人工育苗及養殖技術開發及示范》(在研),與日本相關的香魚研究機構如中央水產研究所、福井縣水產試驗場等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在香魚魚苗繁殖研究上取得了成功。
2001年3月28日,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在永嘉縣的楠溪江放流平均全長為4.7厘米的仔香魚18萬尾。據永嘉縣農業局的調查和推算,當年回捕率25%~30%,2001年楠溪江香魚達3.24噸,產值達35.6萬元,其投入產出比為1∶4.82。楠溪江原有香魚種群數量不足1萬尾,通過增殖放流,當年增至5萬尾~6萬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十分可觀。
2001年4月初,該所在樂清市雁蕩山石門潭水域放流7萬尾仔香魚。該水域香魚已幾近絕跡,而放流后的2001年秋季每天可捕到香魚0.5公斤(規格為100克/尾~150克/尾)。石門潭水域工業污染和挖沙等情況嚴重,否則,產量會更佳。
2002年4月12日,該所在永嘉縣的楠溪江放流平均全長為4.5厘米的仔香魚11萬尾。據永嘉縣農業局調查,2002年楠溪江香魚產量達0.89噸,比增殖前的產量增加4倍多,捕獲的香魚最大個體達400克。
2002年3月3日,該所在平陽縣梅源鄉嶺根溪流放流平均全長為5.7厘米的仔香魚11.4萬尾,在平陽縣南雁仙溪潭0.6尾。從5月28日開始,每月在平陽縣梅源鄉嶺根溪流定點采捕研究,發現香魚生長良好。
2002年10月4日,溫州市科技局組織專家組對放流現場進行驗收,經測算,回捕率約為12.5%。專家認為,香魚增殖放流的成功,為香魚資源的恢復尋找到了一條新路。
為恢復香魚資源,今年3月14日、5月6日,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又在平陽縣梅源鄉嶺根溪流放流平均全長為6.0厘米的仔香5萬尾,在永嘉縣的楠溪江放流平均全長為5.5厘米的仔香魚13萬尾。由于香魚人工育苗的成功和大規模增殖放流工作的開展,浙江香魚資源已開始復蘇。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