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新華網資訊:今年,我國進一步加大對漁業資源修復工程的投入力度,預計放流水產苗種將超過260億尾(粒)。
農業部黃渤海區漁政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孫有恒29日在黃河內蒙古巴彥淖爾段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行動啟動儀式上說,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發展、漁民增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2006年,國務院批轉了農業部《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的要求,今年進一步加大對漁業資源修復工程的投入力度。
6月29日,內蒙古自治區漁業部門在黃河巴彥淖爾段開展了一次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行動,將50多萬尾魚苗投放黃河。此前的6月5日,青海省舉行增殖放流活動,將100萬尾青海湖裸鯉魚苗放流青海湖;6月6日,遼寧、北京、江蘇、福建同步舉行了增殖放流活動,這種四地聯動的增殖放流活動在全國尚屬首次。
我國現有水生生物2萬多種,具有保留物種數量大、生態系統類型齊全等特點。多年來,經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水域污染、過度捕撈、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導致水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造成漁業資源嚴重衰退,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
目前,我國各級漁業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通過采取水域污染與生態災害防治、工程建設資源與生態補償、水域生態修復和發展生態養殖等措施,強化水域生態保護管理,逐步減少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災害對水域生態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同時,積極采取各種生物、工程和技術措施,對已遭到破壞的水域生態進行修復和重建。
同時,我國正在通過建立禁漁區和禁漁期制度、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措施,對重要漁業資源實行重點保護;重點對已經衰退的重要漁業資源品種和生態荒漠化嚴重水域,采取各種增殖方式,加大增殖力度,不斷擴大增殖品種、數量和范圍,逐漸恢復漁業資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