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資訊:
圖:江豚的“遠房親戚”白鰭豚在洞庭湖已經是功能性滅絕
說起中國的淡水湖,不少人都想到太湖、洞庭湖。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兩湖”正各自經歷“成長的煩惱”。
太湖的流域橫跨江浙兩省,城市化率目前已經達到52.9%,是我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2007年,守在太湖邊的無錫市爆發了讓人震驚的藍藻污染,一度飲水困難。
湖南的洞庭湖區經濟雖然不及太湖發達,但人們發現候鳥的數量在下降,連帶長江“特產”江豚不加保護也可能步向滅絕。此外,楊樹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濕地生態系統朝著森林生態系統轉變,同樣讓人頭痛。
守著太湖卻喝長江水
洞庭湖日益縮小
2007年的5月酷暑難當。守在太湖邊上的無錫人怎么也沒想到,自家喝水都成了問題。因為藍藻瘋漲,一夜之間,擰出的自來水全是一股腥臭味。今年,記者到訪無錫市區景麗東苑,溫家寶總理兩年前就造訪過這兒,聽取大家對太湖藍藻暴發的看法和建議。小區162棟的張先生一邊憶起總理來訪,一邊不忘對記者說:“現在自來水是清澈的,水質正常!
清澈的背后,是當地完成了長江供水一期工程,無錫人開始進入共飲太湖水和長江水的時代。
藍藻暴發也改變了李源華(化名)的生活。2007年他還是太湖邊上的漁民,而現在打撈藍藻成了他的新工作。在三山湖漁港路一段政府劃定的打撈區,太湖仍然漂浮著嗆鼻的藍藻,李源華告訴記者,他和其他漁民就在湖邊十幾艘木制漁船上工作。打撈隊員的任務是每天用人工的方式把成堆的藍藻網住,搬運到船上再靜待處理,打撈報酬70元/人,大家都搶著干。
無錫去年投入治理資金89億元,推動控源截污、打撈藍藻、調水引流和泥底清淤。今年,太湖污水治理工程將達到700項。
漁民不漁按月領補助
太湖自古以漁產著稱,銀魚、白魚和白蝦更是天下聞名。無錫其他漁民的生計今又如何?在漁港路旁,64歲的老漁民炎福正在湖邊晾曬一大盤魚蝦,從它們的個頭看太湖現時的水產還很豐富。
“為了治理太湖,現在漁政部門不準搞圍網養殖,今天搭起圍網,第二天就有人來處罰!比缃瘢赘C吭骂I取1000元的生活補助過日子,但是過慣了漁獵生活的他現在還會趁著夜色悄悄到太湖里捕魚。政府會不定期許可捕魚,為了識別資格,船身會漆成統一的式樣。“在不許打魚的日子如果被抓,可得罰5000元呢!”
長江里的江豚只剩1800頭
告別太湖,記者來到了洞庭湖,碰到了一群特殊守望者。
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參與資助下,岳陽的“采桑湖管理站”肩負起監測、巡護東洞庭湖和對外宣教的任務。管理站一堤之隔,是浩浩蕩蕩的洞庭湖。40歲出頭的岳陽人高大力告訴記者,算他在內一共6個人守護著約2萬公頃的洞庭湖。
高大力說:“前幾年漁民過度捕撈,甚至出動一網打盡的迷魂陣、電打魚、抽干水等野蠻方法,最近政府在推行禁漁期,其間給予漁民補助,今年的落實效果就比以往都要好!
在管理站的二樓,記者發現福爾馬林藥液浸泡著一具江豚的尸體,它柔軟的身體仍然栩栩如生,嘴巴天生就像是在微笑,可是雙眼卻似在訴說著對世間的不舍。江豚又被親切的叫做“江豬”,高大力說這條江豚死時才大概1歲,在發現它尸體的時候肚皮上有傷痕。由于湖上挖沙船產生噪聲,干擾了它們的聲吶探測系統,不排除江豚是被螺旋槳打死的。
江豚是一種性情活潑可愛的國家2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統計,在16年前長江起碼還有2700頭。如今,長江中江豚約有1800頭,而洞庭湖里的江豚數量也在下降,約150~200頭,降速超出了預計。江豚的“遠房親戚”白鰭豚在洞庭湖已經稱得上是功能性滅絕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