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晚報資訊:
鱘鰉魚是施氏鱘和達氏鰉通稱,分布在黑龍江及相通的江河湖泊,目前世界上只有三個鱘鰉魚的淡水生態區域,我省是其中之一。1997年國際瀕危動植物品種貿易公約大會,把中國黑龍江施氏鱘和達氏鰉列為世界珍稀瀕危保護物種。該魚的生長對溫度要求嚴格,一般要達到20度。施氏鱘地方名叫“七粒浮子”,也叫黑龍江鱘魚,體背部棕灰色或褐色,腹部銀白,在水底層游動,以昆蟲幼蟲及小型魚為食,壽命在40年以上。達氏鰉也叫黑龍江鰉魚,是淡水魚中最大型魚類之一,大的在3.9米、重500公斤,最大的重1000公斤,為肉食性兇猛魚類,壽命在50年以上。
日前,記者從市農科院獲悉,由我市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培育的10萬尾鱘黃魚苗,經11小時晝夜“急行軍”,終于在黑龍江黑河段放流成功。其中,3600尾7至10公分鱘鰉魚苗,全部安放了用于監測的熒光標記,以有效監測流放幼魚體態生長情況。
10日,市農科院接到通知,11日上午,要求將該院研究所培育的10萬尾鱘鰉魚苗運到黑龍江黑河段,以供由省農委、哈爾濱市農委、黑河市政府及俄羅斯漁政部門聯合在黑河舉辦,主題為“增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中俄邊境水域漁業資源增殖活動放流,必須萬無一失。鱘鰉魚被認為是“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且頻臨滅絕,10萬尾魚苗中,其中50公分長的120尾,其他是7公分至10公分,哈市至黑河千余公里,鱘鰉魚生長和運輸要求極其嚴格,水溫要求在20℃。于是,我市制定了一整套嚴格運輸制度,連夜調集保溫車由該院專業人員押送,用保溫箱裝運魚苗晝夜兼程,直奔黑龍江黑河段。
據市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曲力介紹,按照中俄兩國簽定的《中俄關于黑龍江、烏蘇里江邊境水域開展漁業資源保護、調整和增殖議定書》規定,中國政府連續九年在中蘇邊境水域舉辦大規模鱘鰉魚增殖放流活動,今年活動現場放流鱘鰉魚16萬余尾,其中體長50公分的120尾,體長7至10公分的施氏鱘鰉魚10萬尾,達氏鱘鰉魚6萬尾。為監測小魚苗放流后的其體態發育情況,我市應用國際先進的熒光標記法。其中120尾的鱘鰉魚的胸部,安放了綠色塑料標牌,標牌上標注了聯系電話,只要捕到帶有標牌的鱘鰉魚,便可監測鱘鰉魚放流及成長全過程。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