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產業體系技術中心、50位首席科學家、1000位崗位專家,數以千計的功能試驗室及試驗站,9.3675億元的專項資金--這便是2008年底國家建設的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與以往不同,這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圍繞著產業需求和農民需要,以農產品為單元,打破了部門、區域和學科界限,包括了從科研到推廣,從實驗室到田間,從科學家到農戶等環節,以此服務我國現代農業。
蝦、羅非魚、大宗淡水魚類、貝類、鮃鰈類是僅有的5個入選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水產類種類。作為國際水產貿易額最高的水產品種類,對蝦一直都頗受關注。在我國傳統養殖品種中,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是主要海水養殖品種,養殖面積達30多萬公頃,產量占世界對蝦養殖產量的40%。盡管國內對蝦養殖步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但仍然存在如良種缺乏、病害嚴重、地區發展不平衡、藥物殘留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7月下旬,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中17個試驗站工作匯報會在湛江召開,筆者就蝦產業技術體系及蝦產業存在一些的問題采訪了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何建國教授。
蝦體系:讓蝦養殖增產又增效
——訪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何建國教授
蝦體系入選是“當之無愧”
FAM: 2008年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啟動了50個農產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蝦產業技術體系是5個涉及水產體系中的一個,選擇蝦建立產業技術體系的原因是什么?
何建國:對蝦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海水養殖種類,也是我國優勢水產品養殖種類,2007年我國對蝦的產量達到127萬噸,產值超過240多億元,是目前我國水產品出口的主要產品,經濟效益比較好;其次研究蝦產業的科技人員科技力量比較強,產業鏈完整,產業鏈中各個環節分工明確;對蝦是世界上水產品交易最活躍的品種之一,在國內國際地位十分重要,我國對蝦養殖不僅帶動國內漁民的增產增收,也影響世界對蝦產業格局;對蝦產業的發展,技術體系的建設,也能指導其他未能進入產業體系的水產品種科技的發展,產業的帶動。
FAM: 蝦產業技術體系是由哪些機構、部門組成?
何建國:整個國家產業體系基本上是由一個國家產業技術中心,各個產業鏈上的功能實驗室和綜合實驗站組成。蝦產業技術體系的技術中心由中山大學承擔,分設遺傳育種、健康養殖、病害防控、加工與綜合等功能實驗室及遍布全國沿海地區對蝦主產區的17個綜合試驗站。
蝦產業技術體系研究與試驗示范內容來源于產業體系的企業、合作社、基層漁民等提出來的對蝦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同時也跟蹤國際上的最新的技術和發展動態。蝦產業技術體系的任務就是解決他們的需求,主要工作是分為重點任務,基礎性工作,前瞻性研究、應急性工作。其中重點任務是根據蝦產業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首先根據蝦的品種設置試驗站,試驗站負責篩選出適合當地養殖的對蝦品種,并要輻射3-5個示范縣;其次進行試驗示范,找出適合當地養殖的健康對蝦養殖模式和控病養殖技術;第三收集當地對蝦養殖的基礎性養殖信息;試驗站對熟化的成果要進行展示和培訓,將熟化的成果要與全國技術推廣部門進行銜接,進一步擴大成果應用。
蝦體系目標:北增產,南增效
FAM: 您近段時間走訪了各大養殖基地和試驗站,就您的觀察,我國蝦產業的現狀怎樣?
何建國:雖然我國養殖產量占全世界近40%,但仍面臨幾大主要問題:首先缺乏大規模大范圍應用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目前體系的研究進展還很好;其次是對蝦病害,病毒病仍然是對蝦健康養殖最主要的瓶頸之一;再次近些年來,質量安全意識得到很大提升,無論從養殖者觀念還是技術手段上都得到很大提高,所以我們現在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如何使農民既能增產又能增效。蝦產業技術體系正是圍繞這些問題開展工作,從整個國家布局來看,南方是對蝦主產區,其重點主要通過品質提高,品種結構調整,增加出口,實現增效;北方單產低,養殖產量相對比較少,體系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養殖技術、模式地改變來實現增產。
FAM:養殖情況一年糟過一年,有部分地區的蝦農已選擇空塘不養,對此,體系有什么好的措施來改變目前的養殖情況?
何建國:現在對蝦養殖是技術要求比較高,是技術集成度比較高的產業,沒有掌握先進養殖技術的養殖戶和養殖企業,從事對蝦養殖的確是比較困難。它不但要求有好的品種和嚴格的苗種質量的評價,而且需要好的基礎設施和精湛的養殖管理技術。蝦產業未來的發展需要有技術、有知識的人員從事這方面的養殖工作。
蝦產業體系需要將高技術,高集成化的產業進行熟化、簡單化,使缺乏養殖技術或經驗的蝦農掌握我們簡化熟化的技術。這也是體系一再強調要多開展培訓的原因。
“僅靠一個公司種苗不可能滿足全世界對蝦養殖需求”
FAM:今年我國南方地區南美白對蝦的優質苗需求較高,但今年對蝦養殖情況仍不容樂觀。能否分析下原因?
何建國:其實無論南方北方,對蝦養殖受天氣影響均比較大。近年發展比較穩定的高產養殖模式——高位池養蝦模式是受天氣影響比較小的穩定的養殖模式,但其在國內所占面積的比重由于受基礎設施要求比較高、成本較高等影響仍然較小,而其他養殖模式受氣候的影響仍比較大,特別是土塘養殖。其次國際上也沒有培育出較好的對蝦抗病品種,大多是選育生長速度快的品種,因此當遇到天氣條件惡劣時,包括國外生長快的品種,并不具備抵抗白斑綜合癥病毒的能力。盡管如此,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養殖技術的飛躍提高,對蝦養殖應該不會發生1992、1993年爆發大規模疾病的情況。
FAM:目前國內大多數的品牌南美白對蝦蝦苗場的親蝦均來自美國,可以說建立我國自有的南美白對蝦選育體系已是非常緊迫的事,您目前進行的南美白對蝦家系選育的進展如何?
何建國:我國只有資金、設備條件較好的部分蝦苗孵化場是從國外進口親蝦,大部分使用的仍是在國內多代養殖的親蝦。因此實現對蝦養殖的良種化,使蝦農都能使用良種對蝦是體系的任務之一。由于進口種蝦價格昂貴,能夠進口種蝦的苗場數量還是比較少,我們的任務還是比較艱巨。
中山大學與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從2002年開始開展凡納濱對蝦(我國俗稱南美白對蝦)抗病品種選育,現在已經選育到第7代。通過研究發現,選育的品種抗病性很好,進行人工攻毒14天,成活率可以達到70-80%,沒有選育的對蝦100%死亡或成活率只有10%。建立的核心種群通過與本地雜交,經過2年的市場驗證,效果非常明顯,在南方養殖環境最惡劣的3-5月時,它表現出明顯的抗病優勢,養殖成功率達80-90%,而同期南方對蝦排塘率有50%左右。
FAM:據說正大已收購了SIS,及柯納灣(音)的一個分場。現在美國四大種蝦場(SIS、OI、高健康、柯納灣),一年產值也不過500萬美元,正大這樣的大企業全部收購也不難。如果種蝦哪一天真被某個國外公司控制了,將對我國對蝦產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何建國:從今年對蝦的養殖情況來看,一些進口蝦苗的發病率、排塘率比較高,也解決不了抗病問題、 高鹽度養殖問題。由于中國各個地方養殖環境、條件不一樣,有的是高鹽地區、高溫地區、低鹽、低溫地區,每一個品種不可能適合各種條件,它只能適應某一種環境或特定環境,因此一個公司不可能滿足全世界養殖需求,更不可能滿足中國的需求,這也是為什么要求在各個試驗站開展品種篩選的重要原因。每一個品種都有一定的適應范圍,包括我們選育的抗病品種,它的適應范圍同樣需要進一步試驗和驗證,親蝦也還要經過一定的市場檢驗。除了抗病品系的選育,整個體系還將開展抗寒耐寒、高鹽和高溫品種的篩選,我們的技術在逐漸推進,逐漸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取得成功。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