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日報資訊: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這是歷史對蘇州農業最生動的概括。
新中國成立60年來,蘇州農業生產所經歷的成長之路,水稻和漁業就是兩個縮影。從單季稻、雙季稻、再回到單季稻,從捕撈生產到人工養殖水產品,地產稻米、魚蝦從產量、品種到生產技術乃至品質,已今非昔比。 “四個百萬畝”現代農業規劃布局,水稻和水產占了重要兩席。
60年前,水稻單產166公斤,全市只有一臺中型拖拉機
蘇州水多、河多,農事耕作、農業文化與水息息相關。正在修編中的《蘇州農業志》,將蘇州深厚的農業文化底蘊概括為“魚文化+稻文化+蠶文化+茶文化”。四大農業文化體系造就了精耕細作、精益求精的蘇州農業生產特色。
據史料記載,民國時期,由于長期戰亂,本地區原本發達的水稻生產受到了嚴重摧殘,面積不斷減少,產量水平下降。新中國成立之初,仍以稻麥、稻油等的兩熟制為主,品種以秈粳稻、早中晚混栽格局為主。水稻面積約371.05萬畝,平均單產僅約166公斤。
吳越春秋時期,范蠡推行掘池養魚的富國政策,但當時的養殖品種僅局限于鯉魚。新中國成立之初,戰亂導致漁業衰落和貧困。據記載,加上自然捕撈和人工養殖,1949年,蘇州水產品總產量僅約1.5萬噸,相當于目前蘇州人一個月不到的消費量。
農業機械的發展過程,就是農業生產力的提升過程。近現代,農業新式機器的出現,改寫了過去主要依靠人畜力和手工操作的古老耕作方式。蘇州使用農業機械,引進機器灌溉農田,最早出現在清光緒末年。民國26年,吳江龐山湖蓄洪灌溉區建成三座蘇州最早的電力排灌站。到1949年,全市擁有戽水機546臺、6953千瓦,灌溉農田21.64萬畝,僅占耕地面積的3.5%。拖拉機只有當時的吳江菀坪鄉平沙湖合作農場一臺福特中型拖拉機,配上犁、耙耕作。
373專業戶靠養魚成為“萬元戶”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古老的太湖稻區再一次煥發出勃勃生機。歷屆政府為恢復和發展水稻生產,推廣了一系列增產措施。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水稻生產經歷了試種雙季稻、關于“三三得九”還是“二五一十”的糧食熟制大討論,后又恢復為單季稻一統天下格局的大變遷。
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變革,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各地農業迅速發展。改革開放也引發了農村勞動力的巨大變化,大量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 1978年,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為177萬人,占農村總勞力的72.5%;到1985年,減少到103.5萬人,占總勞力的38.4%。
農民生活也發生了巨變。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農民住進了新房,用上了家電,迫切要求提高生活質量,向往省工、省力、簡化、高級的栽培方式,農業生產模式也由此快步向現代化邁進。
進入21世紀,工業化和城市化以及農業結構的調整,使大量稻田向非農用地轉移,向水產養殖、蔬菜、花卉、林業轉移。 2000年水稻面積為265.2萬畝,2008年水稻面積調減至136.5萬畝,但單產水平穩定在550公斤以上。
1978年,蘇州數以萬計的農戶開展了家庭養魚。 1984年,373戶專業戶靠養殖成為“萬元戶”,養魚成為農業中的“黃金行業”。 2008年,蘇州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123萬畝左右,總產量突破30萬噸,是1949年全部水產品產量的20倍。
如今1個農民能頂30年前近60個
近幾年,蘇州農業的現代化步伐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國際化的推動下,越邁越快。
在市政府每年3000萬元的現代農業專項資金扶持下,去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9.6億元,是1978年總產值的10倍。農村勞動力方面,去年全市從事種養業的農村勞動力約30萬人,僅為1978年的17%左右。如果按照勞動力人均創造的農業產值計算,如今的1個農民能頂30年前近60個農民的生產力。
去年全市水稻平均單產575公斤,是1949年的近3.5倍。集中體現農業生產力水平的農機發展,今年在水稻上率先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