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6月10日)上午,艷陽高照,和風吹拂,深圳東部海岸大鵬灣海域熱鬧非凡。深圳市農林漁業局和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工作人員在深圳東部海岸大鵬灣海域舉行粵港聯合增殖放流行動,將600萬尾對蝦苗、10萬尾紅鰭笛鯛魚苗、1000萬粒扇貝和30噸花蛤苗放流到大海中;浉蹆傻貪O業主管部門希望這次大規模的放流行動,能緩解漁業資源日益衰退的危機。
放流17年緩解資源危機昨日上午10時半,隨著增殖放流指揮船一聲汽笛的拉響,四艘載滿魚、蝦、貝苗的漁船駛向水質較好的南澳碼頭近30公里的大鵬海域,并與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兩條增殖放流船會合,粵港兩地同時進行放流行動。
此次深圳增殖放流的品種有:斑節對蝦苗600萬尾、優質海水魚苗10萬尾、花蛤30噸、華貴櫛孔扇貝1000萬粒,均由深圳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的生產基地提供。
據了解,深圳市已持續17年的增殖放流,共放流蝦苗1.98億噸,海水魚苗82萬尾,貝類124噸。此外在2003年,深圳市還選取了5000尾魚苗,掛上標志后放回大海,以檢驗增殖放流效果。在昨日放流的開幕儀式上,深圳市農林漁業局領導說,增殖放流的目的就是將在養殖場人工培育出來的魚、蝦、貝苗等放歸自然,以緩解漁業資源日益衰退的危機。
建人工魚礁保護海洋資源由于工業污染加劇和開發利用過度,深圳市海洋生態環境已遭到較嚴重的破壞,水生生物的數量大大減少,魚類及水生動物種群逐漸衰落,海洋生態資源的平衡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據了解,深圳市每年不但在伏季休漁期進行漁業資源的增殖放流外,從2003年開始在深圳東部海岸楊梅坑海域進行大規模人工魚礁建設,并預計從今年開始,投資6000萬元,將在楊梅坑建設覆蓋海域7平方公里的人工魚礁區,并配備占地4.6萬平方米的科研、監測基地,用來保護海洋生態資源。
人工魚礁是用水泥模板或抗腐蝕的廢舊器材,連系而成的仿制魚礁,投入海底用以誘集魚群棲息,對恢復海洋資源有重要作用。(廣東新聞)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