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3年12月9日新聞)由廣東率先提出并實施的“一條魚”工程有成效的推動了該省漁業發展和漁民的脫貧奔康步伐。漁業,特別是養殖業已成為廣東省大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伴_發一個品種,深化一門科學,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的產業發展思路,被農業部向全國推廣,已成為指導全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方略。經多年實踐,廣東省形成了區域布局合理、主導產品突出、產業鏈條協調互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培育出一批主導產品。目前對蝦、鰻魚、羅非魚的產量、產值分別為:11.9萬噸和25億元、6.8萬噸和20億元、29.7萬噸和15億元。初步建立了以對蝦、鰻魚、羅非魚、珍珠、海水優質魚為重點的優勢水產品產業帶。深水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地膜改造舊蝦池等先進的養殖模式得到不斷推廣。種苗生產發揮科技基礎較好的優勢,積極繁育推廣優良品種,良種種苗推廣力度和覆蓋率不斷加大。
二是推動了出口創匯漁業發展。農業部出臺了《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將廣東列為優先發展的出口水產品優勢養殖帶。廣東省水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壯大,出口創匯能力不斷提高,有力地推動了該省出口創匯漁業的發展。至2002年,全省已有水產加工企業1107家,年加工能力達142.9萬噸,加工產量達94.7萬噸,產值95.7億元。近幾年來出口水產品加工企業更是發展迅猛,涌現出汕頭銘豐、潮州華海和僑豐、中山水出、陽江誼林海達、湛江恒興、國溢和華聯等十幾家上規模的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2002年出口總量達29.95萬噸,創匯額達8.53億美元,上述兩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水產品出口占全省農產品創匯額的30%。廣東省對蝦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2002年對蝦出口4.4萬噸,2.6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26%和139%,已成為該省水產品出口商品中最大的創匯品種。羅非魚成為繼鰻魚后的又一個具出口創匯潛力的主導品種。
三是形成一批國內領先水平的養殖基地!耙粭l魚”工程的實施,推動了廣東省漁業區域發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養殖基地。如以茂名、湛江為中心的粵西地區奧本系列羅非魚商品基地,珠三角、粵東的咸淡水養殖基地;分布于中山、斗門、新會、高要等地的羅氏沼蝦養殖基地;以湛江為中心的對蝦養殖基地;以汕尾為主導的鮑魚養殖基地。以對蝦養殖為例,2002年養蝦面積80萬畝,產量19萬噸,產值50億元,居全國之首。其中湛江市29萬畝,產量4.4萬噸,產值10多億元,是全國最大的對蝦養殖基地,也是湛江漁業生產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四是促進了漁區經濟發展,群眾致富奔康!耙粭l魚”工程的實施,帶動了漁區經濟的發展。2002年全省漁業總產值達697.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2%;水產品總產量達628.06萬噸,總產值達416.29億元,比上年增長3.02%和6.7%,占農業總產值的23.3%。漁民人均純收入6200元,勞均收入13400元,分別高于農民人均和勞均收入的58.5%、117%。調查估算顯示,廣東省實施“一條魚”工程,共為社會創造財富520億元,實現利稅200億元,為沿海農村創造就業機會370萬個,解決了600萬人的生活出路,使165萬人致富,60萬人脫貧,有效促進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漁區穩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