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奉化日報資訊:“這幾年,象山港海域水質一年不如一年,魚病一年四季頻發,生長緩慢,出口減少,網箱養魚已到了風口浪尖,必須尋找出路。”昨天,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港鴻峙海域從事網箱養魚10多年的一位姓林養殖戶站在漁排上,眉頭緊鎖,顯得很無奈。
據了解,1994年起,沿海漁民在獅子口至松岙石沿港外一帶進行網箱養魚試驗,一舉獲得成功。漁民見有利可圖,紛紛干起了網箱養魚這一行,不少養殖戶賺得盆滿缽溢。迄今,全市有養殖網箱3.7萬只,養殖戶超百戶。
但近年來,周圍部分企業的污水、溫排水直接排到象山港海域,殺死了大量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加上網箱養魚過密,魚糞和吃剩后的餌料排入海中;還有陸上養殖池塘的水排入,加劇了海水富營養化。近幾年來,水質惡化導致赤潮幾乎年年光顧象山港,給養殖業帶來重大損失。
據寧波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周錫瑞介紹,由于象山港水質每況愈下,長期處于富營養化狀態,放養魚種成活率極低,剛開始小魚苗成活率70%至90%,現在只有15%至25%。此外魚病頻發,網箱成品魚死亡率已達15%至20%,死亡數量高得驚人,年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300多萬元。桐照村網箱養殖大戶林令華滿臉愁云地說:“今年,每1萬條成品魚死亡起碼在1500條至2000條。過去從小魚苗養到成品魚只需2年時間就夠了,現在養3年還不夠,這碗‘養魚飯’實在吃不下去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韓國市場鱸魚滯銷,價格大跌。目前,我市有2000多噸鱸魚和美國紅魚待銷,養殖戶全線虧損,不少養殖戶到了連餌料都買不起的地步。
如何走出網箱養魚這一困境?業內人士認為,要采取有力措施,縮減網箱養魚數量,引導養殖戶轉產轉業。同時,調整養殖品種結構,多養海帶、龍須菜等藻類,促進海洋生態平衡,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