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臺灣觀賞魚源始于約1972年左右,從臺南的幾戶養殖戶開始,當初主要的養殖魚類以孔雀魚、黑姑娘、紅劍…等胎生魚以及花鼠、咖啡鼠、白鼠等鼠科魚,及金波羅等為主。養殖戶所生產的觀賞魚以外銷為主,這是大家所遺忘(也許大多數的人并不明白這段歷史),接著產量及養殖戶逐漸增加;便有擺夜市攤的誕生,接著水族館出現,為了應付水族館多樣化、多元化的需求,開始從世界各地進口各式各樣的觀賞魚,這段時間屏東地區、宜蘭礁溪地區也逐漸有觀賞魚養殖戶的加入生產,民國七十八、七十九年左右,臺灣觀賞魚拜經濟蓬勃發展之賜達到需求巔峰,這時養殖戶逐漸向屏東地區發展,使屏東地區成為臺灣觀賞魚養殖中心,所養殖的觀賞魚以內銷為主。
隨著經濟逐漸趨于平淡;觀賞魚養殖戶于1993年左右開始慘淡經營,然則臺灣人的韌性于焉產生,開始又找回頭路(外銷),向國外尋求客源著手,經過五年左右的拓展,使得目前臺灣的觀賞魚約有百分之六十靠外銷,百分之四十靠國內的水族館,目前臺觀賞魚外銷的主要國家有中國大陸、日本、美國、馬來西亞、韓國、南非、新加坡、英國等,目前尚在發展北歐市場。這是所有養殖戶們共同努力的成果。
三十年來臺灣觀賞魚養殖戶,曾經組成若干的組織團體,但大多無疾而終或則名存實亡,但在水產種苗協會闕理事長的努力下成立觀賞魚產銷班;目前共有七個產銷班,班員八十七員,養殖總面積約九十四甲,養殖種類包括南美慈鯛科、非洲慈鯛科、水草魚,超過一百五十種的觀賞魚,目前正朝向亞太觀賞魚中心目標發展。
觀賞魚養殖業者的經營形態有別于一般行業,目前所組成的七個產銷班八十七個班員中便有十一個班員自己在做外銷的工作,透過報關行便可營銷到國外,也就是說一個魚場除了養殖魚外尚需做營銷的工作;這就是屬于較特別的行業了;所以也就逐漸浮出數種問題來:一、營銷管路的暢通與否;二、魚貨的名稱問題;三、魚貨的健康情況及穩定狀況。
在這些問題浮出之后,我們便提出解決之道,希望農委會漁業署能夠輔導我們步入正軌:
一、 制作第一本的臺灣觀賞魚圖鑒,此圖鑒的誕生不但能使臺灣觀賞魚在國內學術界定位,以后國外要下訂單亦可以此圖鑒為參考,不會再有名稱問題的出現,而且亦可讓國外客戶知道臺灣的觀賞魚之生產種類。
二、 養殖戶上網絡及參加國際展。養殖戶資料上網能讓國外客戶知道臺灣養殖戶目前所擁有的種類貨源;參加國際展可展現出臺灣的觀賞魚之美,增加營銷管道。
三、 委請專家就觀賞魚的繁殖技術、包裝技術、水資源的再利用及土壤環境的保護講習研討。
以上三問題是目前所有觀賞魚業者所極需農委會輔導之方向。
三十年來觀賞魚業者一直默默的辛勤工作,但觀賞魚業者也深知要能在國際舞臺占有一席之地絕非偶然,我們除了努力更要團結;目前屏東地區已組成產銷班,七個產銷班共組成一個屏東區管理委員會,做為生產、協調及運銷合作的橋梁,更做為與政府機關對口的機制。
觀賞魚養殖是一種精致的產業,【精致農業】在一片保育聲浪高漲的今日,觀賞魚產業不但可以提升國內外「美」、「閑」的內在精神涵養,更可做為臺灣原生魚類保育的尖兵;讓我們一同為這項【精致產業】共同努力,邁進二十一世紀,也邁進亞太觀賞魚中心。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