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由于全球變暖的影響,使用牡蠣做食譜的食品加工者們可能將會面臨牡蠣短缺的狀況。
7月11日,在巴塞羅納舉行的實驗生物學協會年會上,科學家Gisela Lannig表示其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增加了牡蠣對金屬污染的敏感性,這對污染區域的牡蠣造成了致命威脅。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水產業報告說,便當(prepared meals)需求量的增加使得人們增大牡蠣在冷凍方便食品中的使用量,這包括傳統煙熏和腌制牡蠣以及聯合國海洋漁業權威局發展的新產品。
牡蠣是冷血生物體,因此其體溫隨著環境溫度而變化。Lannig注意到,當溫度上升至20ºC到24ºC之間時,鎘含量增加了牡蠣的基本新陳代謝率。當牡蠣處在28ºC的環境中時,鎘不會增加新陳代謝率,但卻降低了牡蠣的生存機會。
Lannig表示,隨著溫度升高,與鎘接觸的牡蠣的線粒體更易遭到破壞。隨著溫度升高,這些細胞器官將對鎘更敏感。因此在較低溫度中,鎘不會破壞線粒體,而隨著溫度升高,其毒性會增強。
鎘是廣泛分布在環境中、積聚在人體中的有毒金屬,該金屬會破壞各種人體細胞,若含量較高會導致腸炎。鎘還會影響骨骼的鈣代謝及沉積物,隨著時間推移,積聚物會導致例如痛痛癥(Itai-itai disease)等嚴重疾病。Lanning在美國東部的牡蠣進行了鎘中毒研究。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