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寧夏網資訊:水洞溝旅游區紅山堡下面的溝口處污水汩汩流淌,以往清藍的湖水已經變得渾濁,岸邊橫陳著幾百條死去的野生鯽魚。這是記者昨天在水洞溝遺址旅游區的親眼所見。
景區經理楊鐵柱是在當日8點進行正常巡檢時發現這一情況的。“當時看到岸邊死的都是鯽魚,湖面結冰又看不到湖中心的情況,我擔心是不是別的魚也死了,在湖中間連續打了幾個冰洞,結果發現十幾斤重的大草魚也都死了。”魚突然死亡,湖水也變了色。楊鐵柱告訴記者,他沿著水流一路往上游走,發現這是由上游化工企業污水排放造成的。“當時還想著在溝口堵一下,結果堵了不到1個小時就沖開了。”“魚死了,水草和微生物也不一定能活下來,而且我們的飲用水井就在紅山湖邊上,現在大家都不敢再用井水了。”旅游區職工高紅梅說。
據水洞溝遺址旅游區顧問、寧夏文史研究員賀吉德介紹,水洞溝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當地的主要地貌是因水流多年切割而形成的臺地,旅游區內水系長7.5公里,湖泊面積近30萬平方米,生存著鯽魚、鯉魚、鴛鴦等多種魚類和水鳥。考古學家們也正是通過臺地的不同地質層來探索距今3萬年前古人類的生活狀態,這也讓水洞溝成為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惟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現在紅山湖已經污染了,污水會經蘆花谷流到鴛鴦湖,然后直接進入黃河。一旦污水長時間泄不出去,旅游區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恢復了。”賀吉德講出了自己的擔憂。
截至記者當晚20時離開水洞溝時,污水還在繼續源源不絕地從溝口流進水洞溝遺址旅游區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