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毛家橋水產品市場魚販的苦樂生活
發布時間:2009/12/6 11:16:14 來源:長沙晚報 編輯:吳佩佩
我來說兩句(0)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長沙晚報訊: “魚頭已經裝箱,馬上就運,明天中午就能上你們酒店的餐桌!”昨日下午5時許,毛家橋水產品市場里的老板何健正忙得不可開交。他安排伙計把一箱箱剛砍下來、經過冷凍的鮮魚頭,通過汽車發往福州等地的湘菜館。45歲的何健是湖南沅江人,專做魚頭生意已近七年。魚頭是許多湘菜館的招牌菜,隨著湘菜館在全國遍地開花,在滿足本地餐館的需求之外,他的生意還做到了北京、上海等地,成為毛家橋市場小有名氣的魚老板。
辛苦 天未亮就送魚到長沙
每天中午1時左右,毛家橋水產品市場就進入一天最活躍的交易時間。來自省內主要鮮魚產地沅江、湘陰、汩羅、大通湖,本地望城、寧鄉,以及湖北洪湖等地的運魚車蜂擁而來,市場內頓時變得人聲鼎沸。
“我要200斤雄魚、100斤鰱子魚!”在長沙馬欄山農貿市場做魚生意的殷偉拖著一個大魚筐,站在一輛運魚車下大喊。“好咧!”站在魚車上負責卸魚的郭冰馬上揮動手中的網兜,將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舀出來,放到魚筐里。雖然天氣寒冷,郭冰卻揮汗如雨。據悉,一車魚大概有七八千斤重,他得連續工作近2個小時才能將魚卸完,工錢50元。
在長沙做魚生意并不輕松。來自沅江陽羅鎮的熊連喜、楊珊元夫婦感受很深。夫妻倆從事販魚生意已有10多年。“今天凌晨5點多,我們從養魚的農戶家將魚打撈上來裝車,然后急急往長沙趕,途中花了近4個小時。”42歲的熊連喜告訴記者,這幾年湖南的淡水魚產量大增,加上湖北等地魚販的競爭,販魚已經很難賺到錢。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的這車魚有4000公斤左右,包括雄魚、鰱魚、鳊魚、草魚、鯽魚等。其中最多的是雄魚和鰱魚。雄魚的收購價每公斤8元,鰱魚每公斤3.8元,到了市場,雄魚的賣價和收購價一樣,鰱魚每公斤賺兩角錢,剛好夠往來的路費油費等。
快樂 多數人一年能賺好幾萬
既然不賺錢,那這生意怎么做得下去?面對記者的疑惑,熊連喜說出了實話:“我們賺的是飼料錢!”原來,現在有些靈泛的魚販子為魚農提供的是賣飼料和售魚的一條龍服務,賺錢的竅門就在魚飼料上。“每次來只要不虧本或者少虧點都行。只要舍得吃苦,一年下來,賺個10來萬沒問題。”
但并非所有的魚販都有這樣的眼光或者實力。有的魚販完全憑運氣做生意。有的時候市場魚太多,檔口差,價格不好,一車魚要賣兩三天,虧上數千元。“賺了樂,虧了苦,每次來都像是一場賭博。但生意還得繼續做。”來自湘陰的魚販老柳有些無奈。
與熊連喜夫婦相比,殷偉其實應當算二道魚販。他每天下午來毛家橋市場販魚,賺的是差價。雄魚的進價是每公斤7.6元左右,賣價可達十一二元;鰱魚進價每公斤3.8元,賣價可達5元。“每天銷量有六七百斤,雖然辛苦,但一年可賺個六七萬元!”他笑著說。
除了毛家橋,長沙還有紅星、馬王堆等市場也在批發淡水鮮魚。“我們市場里共有42個大魚池、38個小魚池,日均鮮魚成交量在10萬公斤以上,占長沙市場的七成左右。冬寒夏熱,風里來雨里去,魚販們的辛勞確保了長沙市民‘菜籃子’的豐盛。”毛家橋工商所所長胡宏志感慨地說。
從毛家橋市場進貨后,魚老板正在裝車,準備將魚運到市內的集貿市場。
轉運工作雖不復雜,但活蹦亂跳的魚兒們并不好“伺候”,經常會蹦出來。
分魚工站在冷水中,一天要從池中赤手分揀出幾千條鮮魚,非常辛苦。
這些重達六七斤的魚頭要么上了長沙的餐館酒樓,要么就會運送到省外眾多的湘菜館供食客享用。
這種大雄魚每條重達七八公斤,是不少餐館的首選。
飯菜很簡單,吃飯的場地就在魚池旁。來自雙峰的魚販陳再良說,雖然苦了點,但魚能賣個好價錢就高興了。
一個下午順利賣完了3噸鮮魚,來自雙峰的運魚車司機王微輝準備啟程回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