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母網資訊:

艱難的
“棄舟登陸”
2000年左右,在“捕撈網眼越來越小,魚也越來越少”的近海捕撈惡性循環中,漁船開始進入大批報廢,而這,只是近萬名漁民轉產轉業的序曲。
“這一階段,我市對蝦、小黃魚、帶魚、鲅魚等已形不成漁汛,特別是鲅魚不及上世紀90年代平均年產量的50%!”市海洋經濟推進委員會副主任楊少軍說。
而與此同時,在中日、中韓漁業協定生效的背景下,有1548艘捕撈漁船從靠近日、韓一側的傳統漁區撤出,這些漁船擠壓在近海作業,然而,多年的瘋狂撒網,讓漁民只能“網獲” 苦澀:我市近70%的捕撈漁船處于勉強保本和虧損狀態。
相關研究者告訴記者,那時盡管“轉產轉業”已是大勢,但一些漁民仍心有不甘。他們將出海作業的雙拖船改為成本較低的單拖船,并增加養活魚的水箱暫養魚貨,可收入仍沒有太大提高。
到2003年時,苦撐許久的傳統捕撈漁船紛紛報廢,由此促使傳統捕撈業退出歷史舞臺的大幕:當年年初,我市143艘漁船陸續報廢,763名漁民告別昔日賴以謀生的漁船。此后一年間,在我市近9000艘捕撈漁船中,占到70%以上的中小馬力漁船也加入報廢行列,全市近萬名從事傳統捕撈作業的漁民棄舟登岸。
陸地漁業
開始風生水起
2000年過后的幾年間,大量“棄舟登岸” 的漁民開始轉產“陸地漁業”,有的搞起灘涂養殖和人工大棚養殖,有模有樣地開始工廠化養魚,還有一部分選擇適宜在當地海域進行放流增殖的品種,在岸上建立人工育苗、保苗基地,由政府投資購買苗種放流,發展增殖漁業,這一變化,讓不少“新漁民”獲得比此前更多的財富。
依靠高科技的工廠化培育魚苗獲得成功,萊州明波水產便是一例。2003年起,該企業每年向遼寧、江蘇等省市供應各類名貴魚苗1000多萬尾,創造了極大的經濟效益。
“一公斤名貴魚可以賣到三百六!”萊州明波水產高級工程師李波說,以半滑舌鰨為例,每公斤批發價260元,市場價能賣到360元。在上海、廣州、深圳、香港等南方城市,半滑舌鰨倍受歡迎。
似乎在同一時段,煙臺新漁民將目光投向了利潤更高的國際市場,也開始效仿當時以養殖出口為模板的“舟山模式”。然而,就是來自浙江舟山的一起由“一管氯霉素軟膏”引發的市場風波,讓這個醞釀中的出口夢戛然而止。
出口夢
被捂死在“藥瓶子”
時間閃回至2001年初,奧地利有消費者在食用當地“家樂福”超市出售的凍蝦仁后引起過敏反應。結果發現由德國一公司生產的部分蝦仁產品中含有違禁物質氯霉素。后來檢查發現,這批惹禍的凍蝦仁來自舟山。
這件事情的起因在一份情節完備的報告中有所描述:“浙江舟山群島的養蝦場,一群剝蝦殼的漁家女中,有人手指被蝦殼劃破,面對舊傷新痕,漁家姑娘們掏出隨身而帶的氯霉素軟膏,往手上傷處一抹。”這一抹的后果是,池里養著的蝦米大量交差感染,而這批用于出口的凍蝦卻在大洋彼岸掀起了一場國際風波。
這件事與煙臺有何關系?當時,在歐盟的一紙禁令中,我市共有22家獲歐盟認證的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出口受阻。他們連同受損的其他73家國內企業,平均每家損失300萬至500萬美元。
據了解,因為海水污染,養殖戶不得不添加一些藥品來保證成活率,導致魚類中多數有恩諾沙星、呋喃唑酮、環丙沙星、氯霉素、孔雀石綠、紅霉素、結晶紫等違禁藥品殘留,有些殘留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巨大威脅。
“‘氯霉素軟膏’似屬可避免的偶然事件。但由此帶來的‘必然’思考是,養殖魚不比野生的,一旦生病吃藥而最終大批次貨物被禁,出口損失將十分慘重!”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這一事件的后續效應,對煙臺乃至全國養殖水產業出口的打擊是傷筋動骨的,絕大多數企業退出了出口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