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肉鮮味美的海南綠色水產品暢銷國際市場,出口美國、俄羅斯等50多個國家,進入全球沃爾瑪、加樂福等多家大超市。目前,海南水產品出口額居全國第六,羅非魚出口量居第二。截至12月中旬,今年水產品出口12.25萬噸,同比增長2.9%,出口額4.3億美元,出口值居全省農產品出口首位。
“我們將水產品加工業作為發展海洋漁業經濟的‘引擎’,在‘扶、聯、管、帶、升’五個方面下足功夫,做強水產品加工業。”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負責人向筆者細述了具體做法及成效。
“扶”就是政策扶持,發展一大批競爭力強的出口型龍頭加工企業。今年申報了海南新臺勝實業有限公司、海南遠生漁業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為海南省2009年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給“阿何、泉溢”兩家加工企業各撥付100萬元貸款息貼,用于擴大生產規模。為海南華綠食品冷凍有限公司,申報2010年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項目,獲專項資金120萬元,用于1000噸羅非魚片加工廠改擴建項目。對其他多家加工企業予以扶持幫助,目前我省擁有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42家,年加工能力51萬噸。
“聯”就是縱橫聯合,拓展加工企業的生存空間。省海洋與漁業廳召集企業與養殖戶攜手合作共謀發展,全面推廣了“企業+基地+漁戶”三合一的生產模式。僅海南泉溢食品有限公司,就連接羅非魚養殖和對蝦養殖的農戶有3800家,養殖面積5000多畝,產量8000多噸。全省42家加工企業共與34000多家漁戶簽訂合同,建立產供銷等直接利益關系,扶持農戶養殖面積8萬多畝,產量13萬多噸,用于扶持漁戶生產資金1.2億元。利益共享,風險同擔,促進了企業生存發展,帶動了漁民發家致富。
“管”就是加強水產品質量監管,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今年突出監管了對蝦、羅非魚等主要出口品種,白鯧魚、軍曹魚、石斑魚等國內主要消費品種、鮑魚等高檔消費品種,嚴查硝基呋喃類代謝物、孔雀石綠和氯霉素等禁用藥物。今年農業部4次在我省15個市縣抽取139個魚、蝦樣品,檢測合格率達100%。今年5至6月,組織全省加工企業,通過了歐盟FVO考察團的衛生管理體系認證,通過了美國海洋展覽集團、美國可持續漁業伙伴的水產品質量認證。目前全省已有25家水產加工企業通過美國HACCP驗證,10家企業獲歐盟注冊,水產品獲得出口“通行證”。
“帶”就是帶著企業找市場,尋找加工業的新出路。今年,組織了水產品出口企業參加瓊粵水產品銷售對接會、福州漁博會等跨省區的產品推介活動8次,舉辦了2009中國(海南)國際海洋漁業博覽會。今年9月,組織海南果蔬有限公司、蔚藍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到俄羅斯參加第十八屆莫斯科國際食品博覽會及中國優質水產品推介會。目前,我省水產品銷售呈上升態勢,其中,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長40.45%;對歐盟出口同比增長43.95%;對俄羅斯出口同比增長98.79%。目前,海南的羅非魚片和對蝦已進入麥當勞連鎖店,海南藍海鮑業有限公司的鮑魚精深加工,產品已進入北京大超市(賽格超市)和廣州、上海等超市,每公斤售價330—680元。
“升”將新的科技成分引入加工企業,提升水產品附加值。省海洋與漁業廳多次組織科技機構與加工企業對接,目前已開發出100多個水產加工和綜合利用產品。我省泉溢食品有限公司與海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實施“產、學、研”緊密結合,目前正在研發多維魚油、多肽口服液、魚皮膠原蛋白、魚骨粉、魚鱗膠原蛋白、對蝦微膠囊餌料等20多種產品。瓊海潭門海島水產品加工廠,聘請北京大學6位教授搞研發,利用鯊魚魚肝油為原料,制成干裂液、干裂霜、口紅、唇膏、鯊魚油膠囊等保健品和化妝品;從鯊魚肉中提煉驅蚊香水等8個不同香味的香水;利用貝類、藻類等加工的鮑魚面、牡蠣面、螺旋藻面和海馬面等食品類產品。其中,鯊魚魚肝油原料通過綜合加工,升值100倍。新產品暢銷國內外,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水產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水產養殖業、飼料業以及水產種苗、運輸、包裝等行業的發展,解決了11萬多人的就業,為提高農民收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