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們要面對的是新中國水產業60年煙云;這也是一個很小的專題,我們僅僅挑選了其中的60位代表。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中國水產養殖業的巨變有目共睹。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體制的轉變和經濟的騰飛,水產養殖業也迎來了春天。1979年3月,廣州率先開放塘魚、冰鮮魚市場;1985年4月,廣州水產市場全面開放。一石激起千層浪,壓抑已久的消費欲望、人們日益鼓起的荷包、不斷取得突破的科學技術,讓水產業蓬勃發展起來。至2008年,中國水產品的產量已達到4896萬噸,是1949年的108倍,人均36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倍。現在,中國水產養殖總產量已占全球的70%以上,并成為最重要的水產品出口與來料加工國。
時勢成就英雄,英雄創造歷史。人類歷史上每一個偉大的成就必定由人來完成。60年的水產變革,更是由成千上萬樸實的從業者,在塘頭、市場、研究室辛勤耕耘出來。我們希望,循著這60位杰出水產人的故事,可以大致看到60年來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歷程。
真要找出60位代表,并寫出他們的故事,我們卻如履薄冰,心生猶豫。盡管我們力求平衡、力求合理、力求全面……然而,最終呈現出來的,或掛一漏萬,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也感到資料之匱乏。
但是,我們還是決定試試,決定拋磚引玉:我們不是CCTV,“中國水產業60年60人”也并非頒獎典禮,不立足評選,我們僅希望通過這60位杰出水產人,向建國以來為中國水產業做出貢獻的每一位業者,表達我們滿滿的感謝。
因學識、資歷、時間的限制,我們沒有涉及龐大的捕撈產業,也沒有涉及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人士,只是梳理了水產養殖產業相關的應用研究與實業界。這樣的梳理,我們是第一次,疏漏不足難免,您有任何建議或意見,請與我們聯系:
fishfirst@126.com,我們會做得更好!
在專題的操作中,眾多行業人士給予了寶貴意見,在此也一并感謝!
姓 名
(按姓氏筆畫排序) |
主要貢獻 |
科研領域 |
丁永良 |
研制出“葉輪增氧機”等漁業機械,改變傳統的養殖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池塘養殖效益 |
王 武 |
建立我國第一個池塘養魚技術體系——太湖流域池塘養魚高產技術體系。因地制宜創建了各種水產養殖技術模式,為養殖戶帶來了巨大效益 |
葉元土 |
中國最具實力的實戰派魚蝦營養專家,開放而低調,深受業者敬重 |
朱元鼎 |
中國魚類分類學主要奠基人 |
朱作言 |
領導開創了魚類基因工程學研究新領域 |
朱樹屏 |
世界浮游植物實驗生態學研究領域的先驅 |
伍獻文 |
魚類學和水生生物學奠基人之一 |
李思發 |
中國羅非魚育種領域開拓者之一。引入“吉富”品系尼羅羅非魚,并在此基礎上選育出新品種“新吉富” |
李愛杰 |
中國對蝦營養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
李德尚 |
我國大水面養殖的開拓者之一 |
劉 筠 |
4大家魚人工繁殖基礎理論研究及人工繁殖技術建立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主持的三倍體湘云鯽(鯉)研究產生了巨大的效益 |
劉建康 |
中國淡水生態系統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
劉瑞玉 |
甲殼動物學家、海洋底棲生物生態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
麥康森 |
當代中國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研究領軍人物,鮑魚配合飼料研究奠基人 |
沈俊寶 |
培育出“方正銀鯽”、“松浦銀鯽”等眾多優良魚類品種 |
陳宜瑜 |
在魚類分類及系統進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
張福綏 |
我國貝類增養殖研究學術帶頭人,同時也是貝類增養殖產業化的主要奠基人 |
林浩然 |
在激素調控魚類繁殖和生長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
林紹文 |
首次成功解決羅氏沼蝦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被譽為“世界羅氏沼蝦之父” |
林 鼎 |
國際知名魚類營養專家,“世界華人魚蝦營養學術研討會”發起人之一 |
鐘 麟 |
解決四大家魚人工繁殖的難題,被譽為“家魚人工繁殖之父” |
倪達書 |
中國魚病學創始人 |
趙法箴 |
開創了我國對蝦養殖業的新紀元 |
駱肇堯 |
在我國水產品加工及保鮮技術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
費鴻年 |
我國現代水產資源研究創始人之一 |
夏德全 |
我國羅非魚育種領域開創者之一。引進、提純、復壯奧利亞羅非魚,并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廣奧尼羅非魚的養殖,為中國羅非魚產業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
唐啟升 |
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和大海洋生態系統研究的主要奠基人 |
徐 洵 |
水產界唯一的女院士,我國海洋基因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和學術帶頭人 |
曹文宣 |
開辟了我國魚類資源小型化現象研究的新領域 |
雷霽霖 |
成功引進大菱鲆,并系統解決了種苗繁育、工廠化養殖模式等發展的關鍵問題,推動中國大菱鲆養殖業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 |
蕭錫延 |
國際魚類營養權威專家,水產動物維生素、微量元素需求量研究的開拓者 |
廖一久 |
為臺灣草蝦人工繁殖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廖翔華 |
中國魚類寄生蠕蟲種群生物學的奠基者 |
熊大仁 |
我國現代人工養殖珍珠創始人之一 |
實業領域 |
馬家好 |
潛心十余年,構建了一套新的養殖實戰理論,開創了中國漁藥企業連鎖規模經營模式,震動行業 |
車 軾 |
創辦中國海洋食品工業三大上市公司之一的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葉良菊 |
海馬飼料首任總經理,中國特種水產飼料市場奠基人之一 |
江 山 |
大陸最早成功選育并推廣奧尼羅非魚的業者之一,生產的“江山”苗近乎偏執地堅持質量第一,深受業者歡迎 |
劉漢元 |
創建了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企業,引領中國淡水魚飼料市場數十年 |
李 忠 |
中國對蝦出口領軍人物。出生草根,做事大氣,做人霸氣,最近開始高調打造自主品牌 |
陳 丹 |
洞察中國飼料業政商兩界,且收放自如。深具戰略眼光,行事果敢大氣。創建了中國最大的飼料企業之一的恒興集團。顛覆了中國蝦料業營銷模式,僅用兩年即后來居上,并連續八年特種水產飼料銷量居全國首位 |
陳遠生 |
開啟了中國羅非魚種苗業的品牌時代 |
吳厚剛 |
打造了中國第一個水產品高端品牌“獐子島” |
張邦輝 |
帶領天邦股份,在中國甲魚等特種水產飼料領域開疆拓土,并成功上市 |
|
漁藥業罕見的母女組合,專注于中草藥,創辦了業界知名的成都芳草藥業,并在國標藥時代獨占先機 |
鄭石軒 |
中國水產飼料業四大巨頭之一。專注而專業,帶領粵海成為中國對蝦飼料的領導品牌 |
林國兄弟 |
如果林氏三兄弟名下各廠產銷量合并,可能是中國羅非魚出口量最大的企業 |
郝 波 |
帶領正昌集團成為中國飼料機械成套設備領導者之一 |
徐氏兄弟 |
徐氏兄弟(徐其明、徐立明、徐利明、徐建明)創辦的徐龍食品集團引領了中國鰻業近10年發展,是當下鰻魚業最有影響力的企業之一;铞牫隹诹咳珖谝 |
徐有輝 |
率領牧羊集團在飼料機械、成套工程、倉儲工程三項銷售全國第一。在水產飼料膨化機械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動了國內水產膨化飼料業發展 |
黃忠平 |
創建華東區最大的漁藥企業。成功將IT技術應用于企業的運營、銷售與人力資源等領域,現在可能是漁藥行業最放松的人 |
謝國民家族 |
謝氏家族創建的正大集團(CP)是中國飼料業的啟蒙者與領導者之一,近年來,他們又用現金銷售+高品質蝦苗+飼料+生物保全模式,給中國對蝦業上了生動的一課 |
蔣火金 |
創建了中國規模最大的漁藥企業,最近又公開挑戰傳統漁藥銷售模式,掀起了一場直銷革命 |
曾旭權 |
創建第一個國家級中華鱉良種場,率先打造無公害水產品牌,中國龜鱉行業的領導者之一 |
薛 華 |
對中國飼料業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與敏銳的洞察,幾乎把握了行業十余年來所有大的發展機會,組建了中國水產飼料業的夢之隊,帶領海大集團一路狂奔成為中國第二大水產飼料企業、最大的水產預混料企業 |
其他 |
陳志雄 |
新中國魚塘承包、雇工第一人 |
楊維龍 |
保護和推廣了陽澄湖大閘蟹品牌,使其成為人盡皆知的高端水產品牌 |
唐厚運 |
建成全國最大的冷凍方便食品出口基地。在山東個體漁業企業中率先進行股份制改革,帶領好當家集團成為全國個體漁業企業首家國內A股上市公司 |
臺灣人 |
大陸的斑節對蝦、鰻魚、羅非魚、南美白對蝦、海水魚等產業的很多環節,都是從臺灣轉移而來,很多思路也借鑒自臺灣。臺灣人帶來的這些先進的模式與理念,成為近20年來大陸水產業高速發展的助推器 |
中國水產養殖者 |
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托起了整個產業,造就了中國水產業60年的輝煌成就 |
科研領域:

丁永良
簡介:丁永良(1932-),江蘇省無錫市人,漁業機械學科專家,曾任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所長。成功研制了“葉輪增氧機”、“隔膜真空吸蜆機”、“電動泥漿泵”、“水力挖塘機組”、“SLY-Z17硬顆粒飼料加工成套設備”等養殖機械。增氧機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放養模式,促成了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的形成,為推進漁業機械化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王 武
簡介:王武,男,(1941.2-)。1963年8月畢業于上海水產學院養殖系淡水養殖專業,留校任教至今。歷任教研室副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國家級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學科帶頭人,上海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集約化水產養殖的環境控制、特種水產生物學與養殖技術研究。出版《精養魚池水質管理的原理與技術》專著,而建立起我國第一個池塘養魚技術體系——太湖流域池塘養魚高產技術體系。2005年起,王武承擔農業部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技術督導工作,任首席專家,目前共督導全國18個漁業科技示范縣。他提出各示范縣要根據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技術模式,推廣模式化生產。
葉元土
簡介:葉元土(1964-),蘇州大學教授,資深應用型水產技術專家,一直致力于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配方技術研究。他經常深入水產養殖場和飼料企業進行技術交流,收集第一手材料,針對存在的問題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并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生產第一線,受到行業人士的尊重和愛戴。
朱元鼎
簡介:朱元鼎(1896-1986),浙江省鄞縣人,著名魚類學家、水產教育家。曾任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魚類分類、形態、比較解剖學的研究,一生共發現魚類48新種、10新屬、4新亞科,在魚類的系統演化和發育方面做了很多開創性工作,是中國魚類分類學主要奠基人。其著作《中國魚類索引》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魚類分類學專著。
水產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孟慶聞、蘇錦祥、李婉端以《白鰱的系統解剖》為基礎,對鯊魚、鱸魚進行系統的比較解剖學研究,希望朱元鼎一同參加,并執意把他的名字署在最前面出版專著。朱元鼎莞爾一笑,說:“不好!不好!這是你們的研究成果,我怎么能坐享其成,無端占有呢?你們大膽地做吧,有什么困難我全力支持,要什么材料我盡量提供,我當個不署名的協作者。”1983年底孟慶聞、蘇錦祥、李婉端完成了《魚類比較解剖》一書初稿,朱元鼎審閱之后十分高興,親自為書稿寫了序,令后輩倍受鼓舞鞭策。
朱作言
簡介:朱作言(1941-),細胞及發育生物學家,現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領導開創了魚類基因工程研究新領域,長期從事魚類基因工程、鯉類基因組等方面的研究,為魚類基因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發表相關論文100多篇,其中3篇已成為轉基因魚領域公認的經典文獻。合作完成了鯉鯽間的細胞核移植,培育出首批快速生長2.3-4.3倍的轉基因鯉、鯽和泥鰍,被譽為“轉基因魚之父”。
水產格言:
“一個民族要強大,必須對世界有所作為;而想有所作為,必須要自主創新!敝熳餮詮娬{,如今西方發達國家站在科技文明的前沿,文明能否再次回到東方,關鍵在于我們要不斷創新,用創造性思維看待今天和明天。
朱樹屏
簡介:朱樹屏(1907-1976),世界著名海洋生態學家,水產學家,教育家,世界浮游植物實驗生態學領域的先驅。中國海洋生態學、水產學及湖沼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者!爸焓10號培養液”是世界經典性培養液,由于創立經典性培養系統研究的卓越成就,曾多次獲英國海產生物學會雷蘭克斯特研究獎。他率先在中國主持完成了對蝦、魚類、貝類的人工育苗與養殖技術攻關,為創建我國第一個本科水產系和全國性、綜合性水產研究所做了一系列奠基性工作,培育了新中國第一代水產科技人才。
水產故事:
1946年秋天,朱樹屏與中科院資深院士馮德培“互換船票的故事”,至今還被許多海洋學家傳為佳話。當時,“二戰”剛剛結束不久,許多洲際間的交通線陷入癱瘓,正在英國擔任水產化學研究部和浮游生物部主任的朱樹屏,為了能夠繞道回國,便與即將赴英考察的馮德培相約,兩人同時購買了“英國—美國”、“中國—美國”的兩張往返船票。他們約定在美國的伍茲霍爾碰面,然后互換船票。一個直航英倫,一個遠涉重洋回到了祖國。
伍獻文
簡介: 伍獻文(1900-1985),動物學家,魚類學家,線蟲學家。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魚類分類學、形態學和生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吨袊幙启~類志》巨著的主要撰寫者。在國內率先闡明鯉亞目魚類的系統發育,并提出了新分類系統。最早組織和進行了中國的海洋與湖泊綜合調查。傾心于科研組織工作和人才培養,為中國水生生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水產故事:
《中國鯉科魚類志》是伍獻文先生歷經20多年標本收集、資料整理和悉心研究寫成的科學著作!拔幕蟾锩辈钜稽c毀滅了這一科學著作的后半部,但就是在他遭受迫害的這段時間,他也一直將寫完這部書作為自己的努力目標。就在他獲得自由的第一天,他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請允許我拿起筆,我要將《中國鯉科魚類志》寫完!睆拇艘院螅瑹o論白天黑夜,節日假日,人們都能看到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關在自己的辦公室內,時而觀察和測量標本,時而查閱文獻,時而俯首疾書,終于在1976年,圖文并茂的《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正式出版。
李思發
簡介:李思發(1938-),江蘇鎮江人,F為上海海洋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主持國家攻關項目7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4項。目前主持的項目有:“尼羅羅非魚選育”、“魚類種質標準”等。1994年,新吉富羅非魚課題組成立,在精心選育,并歷經波折的12年后,2006年1月,李思發課題組選育的羅非魚,被全國水產原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新品種,命名為“新吉富羅非魚”。目前,該良種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甚至西藏)推廣應用,尤其成為南方不少地方淡水養殖的主導品種,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李愛杰
簡介:李愛杰(1921-),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食品工程系教授,現已退休。長期從事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兼任中國水產學會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糧油學會理事及飼料分會常務理事。1991年后分獲中國對蝦營養生理及配合飼料研究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乙類及丙類各一等獎,第三屆“愛迪生”世界發明博覽會暨國際榮譽評獎會國際最高金獎。
李德尚
簡介: 李德尚(1928-),山東海洋學院教授,我國水產養殖學科第一位博導,中國水產養殖生態學奠基人,實施生態養殖和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倡導者之一,也是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楷模。他興趣甚廣,涵蓋淡水和海水養殖等研究領域,特別是在水庫漁業生產力和負荷力,海水池塘結構與功能、綜合養殖與防病技術等方面,匠心獨運,成效卓著。著有《內陸水域魚類增殖學》、《淡水魚類養殖學》等。
劉 筠
簡介:劉筠(1929-),魚類繁殖生理學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被譽為“魚圣”,“魚院士”。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自五十年代以來一直從事魚類及水生經濟動物的繁殖生理和育種的研究,是我國4大家魚人工繁殖基礎理論研究及人工繁殖技術建立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也是我國中華鱉繁殖生理學研究和人工繁殖技術建立的創始人之一。他主持的“異源四倍體鯽鯉和三倍體湘云鯽(鯉)的研究”等科研成果已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水產故事:
1995年5月初,劉筠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赴北京參加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的“五一”表彰大會,從北京回來的第二天,他就匆匆奔向了漢壽特種水產養殖場。場里一位老工人見了好生納悶:昨天,電視報道劉教授在北京,怎么今天就到了我們養殖場了?
劉建康
簡介:劉建康(1917-),魚類學家、生態學家、中國淡水生態系統研究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早期從事魚類學研究工作,對鱔魚性別逆轉現象進行了專門研究。1944年發表的《鱔魚的始原雌雄同體現象》一文引起國際動物學界的關注。1949年后,著重開展魚類生態學、淡水生態學的研究工作。參加并領導湖北省梁子湖的魚類生態調查研究,長江干流上、中、下游魚類生態調查研究,為我國淡水魚類的生態學提供了系統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參加和領導的武漢東湖漁業穩產、高產試驗和水體生物生產力研究,與后續的東湖生態學研究,使東湖漁業生產獲得高速發展,并從理論與實踐上為發展中國淡水漁業與淡水生態學作出了貢獻。
人生格言:重視科學實驗,著眼社會實踐;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權威,只唯實;獨立思考,敢于創新。
水產故事:
1941年,劉建康在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工作。當時,為躲避戰亂,研究所內遷至重慶附近的北碚鎮,生活十分困難,大伙想吃魚但又買不到,于是晚上打著火把到農田中去捉鱔魚。 在大伙到農田中捉鱔魚的時候,劉建康想:如果采用人工養殖,就可以讓大伙吃上更多的鱔魚。于是,他挖了一個魚池,并從市場上買來一批大鱔魚投進池中。養了一年,池中的鱔魚沒有生殖;第二年,情況仍然如此。“為什么這些鱔魚都不生殖呢?”他將這些大鱔魚殺掉一看,發現全為雄性。“怪了,為何是這樣呢?”他從市場上買了數百條小鱔魚,宰殺后發現:小鱔魚全是雌的。通過研究,他得出結論:鱔魚剛生下時全是雌的,長大以后,就逐漸變成雄性了。
劉瑞玉
簡介: 劉瑞玉(1922-),河北省樂亭人,著名海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F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他50年代首次搞清中國對蝦生活史和繁殖特點,推動對蝦人工育苗和養殖研究,首次育出歐洲對蝦仔蝦,為國家爭得了榮譽;編寫《中國動物志》蔓足類、糠蝦類、枝鰓蝦類、口足類等卷,為迄今我國及附近海域最完整的權威著作。底棲生物學方面:他全面總結、闡述了中國海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生態特點,填補了國內空白。
麥康森
簡介:麥康森(1958-),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水產養殖學科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長期從事水生生物營養與飼料學研究。主持制定了農業行業標準——鮑魚配合飼料(20002242)。他是我國第一部高校教材《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的主要參編者,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水產故事:
麥康森教授在2007年11月中國水產學會學術年會中曾預言,“國內的水產飼料和其他動物飼料都存在添加三聚氰胺的問題,包括奶粉”。2008年9月出現的問題奶粉,一月后又出現的問題雞蛋,印證了此預言。
沈俊寶
簡介:沈俊寶(1932-),江蘇省無錫市人,我國著名的魚類育種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主持完成了多個魚類育種科研項目,培育出方正銀鯽、松浦銀鯽、荷包紅鯉抗寒品系、藍色鱗鯉、德國鏡鯉選育系、松浦鯉等6個新品種,其中5個通過了全國水產原良種委員會的審定,農業部批準推廣。出版了“黑龍江鯽魚”和“鯉魚育種研究”2本專著。
陳宜瑜
簡介:陳宜瑜(1944-),魚類學,動物分類學專家。第六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三十余年來,他一直潛心于淡水魚類分類和系統進化等方面的研究。他共發現和描述了淡水魚類的5個新屬、2個新亞屬和29個新種,其中3個新屬的研究成果在進化上有較重要的意義。他在上世紀70年代對平鰭魚科科魚類進行的系統分類研究被國內外專家普遍認同,更被譽為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群——鯉科分類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
張福綏
簡介:張福綏(1927-),海洋生物學家,貝類養殖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海洋貝類增養殖生物學和養殖產業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早年系統研究了中國海浮游軟體動物的分類區系,而后轉入生態學及動物地理學研究。70年代致力于海洋貝類實驗生態學和養殖學研究,系統研究了黃渤海貽貝的繁殖與生長規律,創建了貽貝人工育苗和自然采苗新工藝,有力地推動了貽貝養殖產業化。80年代首次從美國大西洋沿岸引進海灣扇貝,研究解決了在中國海域養殖海灣扇貝的一些生物學與生態學問題,從而在產業化規模上建立了一套工廠化育苗與養成的關鍵技術,并致力于向社會推廣,在我國北方海域形成世界上第一個海灣扇貝養殖產業。90年代又引進墨西哥灣扇貝的南北兩個種群至南海與東海,相繼形成產業。
水產故事:
1982年張福綏第三次從美國引(扇貝)種時,50粒海灣扇貝親貝從裝進特制的手提箱開始,就需要人不停地晃動、充氣。飛機降落北京時,張福綏的助手們早就帶著幾大桶海水在機場等候了。雖經“高接遠迎”,50粒親貝最終也只成活了26粒。張福綏回憶說:“當時的26粒親貝,真的比生命還寶貴。”
林浩然
簡介:林浩然 (1934-) 魚類生理學及魚類養殖學專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從70年代起專心致力于魚類生理學研究,系統深入的研究魚類生殖和生長的神經內分泌調節機理,理論結合實際,在學術理論和技術應用兩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他研制成功高活性的新型魚類催產劑技術,被命名為“林-彼方法”,使用這種催產劑已生產十萬多億尾魚苗,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10億元以上,對我國魚類養殖產量近十年來大幅度增長起重大作用,被譽為魚類人工催產的第三個里程碑。在本世紀初,林浩然和他的團隊研究成功石斑魚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技術,實現石斑魚苗種規;B殖,讓名貴的石斑魚“游”進普通百姓家。
水產故事:
林浩然院士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土家族博士生卓琦,這位學生已經工作了22年,就是因為被林院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品格和學風所感召,走上了魚類生理學研究這條路,并考上了林院士的博士生。“我非常感謝林老師給我這樣的機會。”卓琦博士這樣說。“林老師要求我們的學習與研究應與經濟的發展直接掛鉤,科研和開發相結合。這尤其體現在對我們所做選題的選擇和指導上,現在我們選擇一些都對水產養殖生產有重要的經濟意義的選題!濒~類學的研究工作都是要求理論聯系實際的,所以,林院士對學生們要求,不要總是待在實驗室,要更多地結合實踐,要經常下魚池,了解魚的環境生態。
林紹文
簡介: 林紹文(1907-1990)生物學家,海洋學家,中國水產學奠基人之一。1949年起,林紹文任聯合國糧農組織技術專家和亞洲及遠東地區漁業養殖專家23年之久,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解決了羅氏沼蝦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在世界水產養殖領域成績卓著,被譽為世界“淡水蝦養殖之父”。1974年,世界水產養殖學會頒贈他終身名譽會員獎。
水產故事:
林紹文在馬來西亞檳城進行淡水蝦繁殖試驗時,屢屢失敗,他使用魚漿、蒸蛋、牛奶、豆漿等只要能想得到的,可能合幼苗胃口的飼料飼養,結果都同樣令人失望。后來有一天,他的夫人燉了一鍋美味牛肉湯,他心想這湯十分有營養,不妨拿來喂喂幼苗,誰知結果出人意料,數天后發現喂牛肉湯的這組幼苗竟然存活了。林紹文猛然間醒悟了!原來不是飼料的問題,而是淡水長腳大蝦的幼苗,無法在純淡水的飼育環境中正常地發育成長,而夫人燉的牛肉湯適度地提供了幼苗所需的鹽分。
林 鼎
簡介:林鼎(1935-1995),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一生致力于魚類學、魚類養殖學和魚類營養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90年任國際營養聯合會(IUNS)魚類營養和產品專業委員會理事;同時擔任中國動物營養研究會水產動物營養專業委員會主席等職,在國內外水產養殖和魚類營養學界,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1995年主持召開了具有重要學術地位和意義的“世界華人魚蝦營養學學術研討會”首屆會議。
鐘 麟
簡介:鐘麟(1915-1996),廣東南海人,新中國水產科學技術的開拓者之一。曾任珠江水產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58年集成魚類生理學、生態學原理發明了“家魚人工繁殖技術”,開啟了水產養殖苗種可控制生產的新時代,由于家魚人工繁殖技術對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巨大貢獻,鐘麟先生被譽為“家魚人工繁殖之父”,該項成果先后獲得了國家發明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
水產故事:
1958年5月,鐘麟決定用“生理與生態相結合”的方法制定研究方案,并連續做了幾天試驗,連家也沒回。他妻子急了,連續打電話找他也沒找著。后來妻子到實驗場找到他的住處。那是一間搭建在塘邊的棚舍,推門進去,屋里無人,一股強烈的魚腥味沖鼻而來,只見飯桌上碗碟里有一點剩飯和半截饅頭。原來鐘麟正聚精會神地在池塘里擺弄他的試驗。深明大義的妻子只好默默地回家了。
倪達書
簡介:倪達書(1907-1992),原生動物學家,魚類養殖學家,魚病學家。曾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建國后,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早期主要從事原生動物學研究,在甲藻分類及甲板形態的研究上有重要成就。后致力于淡水魚類養殖學和魚病學研究,在魚病防治、稻田養魚、改革池塘養魚制度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首創稻田養魚的理論,改革池塘養魚制度,對中國淡水漁業和農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水產故事:
20 世紀50年代,倪達書就開始對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進行總結,在《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學》(第一版,1961)中寫了“稻田養魚”一章,并在《人民日報》、《大公報》上發表文章提倡稻田養魚。但中國歷史上稻田養魚主要是利用稻田飼養少量食用魚,缺少科學的指導,技術水平低,產量不高,所以并未引起稻作和養魚專家的重視。1972年,倪達書帶著稻田養魚的新設想,到武漢市東西湖養殖場農業隊進行實驗。從整田、插秧、開溝、挖魚塘到放養草魚苗和田間管理,他都事必躬親。經過三年的試驗研究,每畝養魚稻田增產稻谷8%-43.7%,實現了稻田養魚,以魚促稻增產的美好設想。
趙法箴
簡介:趙法箴(1935-),海水養殖專家,被尊稱為“中國對蝦之父”,F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60年代初首次完成中國對蝦幼體發育形態研究,并與他人合作完成對蝦幼體發育生態研究,為對蝦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礎。60年代中期,在主持獲得小面積對蝦養殖示范成功的同時,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對蝦養殖成功,開創了中國的對蝦養殖業,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對蝦養殖業的迅速發展。
駱肇堯
簡介:駱肇堯(1912-),水產加工專家,上海水產學院教授。六七十年代在水產品中,以抗菌素和化學方法保鮮、保質,以及利用低值魚類提取魚蛋白發泡劑等方面成效顯著。在食品冷凍、冷藏過程中發現食品的冰結晶變化;發表了食品學中的《冰結晶理論》這一世界性的新發現,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合著有《水產食品工藝學》、《水產品簡易加工》。
費鴻年
簡介:費鴻年(1900-1993),浙江省海寧縣人,海洋生物學家、水產教育家。曾任南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主持了我國近代首次海洋生物科學考察、首次黃河流域水產資源考察和首次南海北部大規模的底拖網魚類資源調查。創立了新的水產資源評估方法——“動態綜合模型”。發表了《動物生態學》、《生物學綱要》、《海洋學綱要》、《水產資源學》等大量專著。
夏德全
簡介:夏德全(1938-2005),魚類遺傳育種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魚類遺傳與育種研究,開創了我國奧利亞羅非魚養殖和研究新紀元。系統研究了奧利亞羅非魚遺傳特性和抗寒相關因子。把免疫電泳技術引入魚類同工酶研究,準確確定了各種魚類同工酶譜和亞基組成。在魚類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種方面,獲得了鯉鯽移核魚、雌核發育白鰱,發展了魚類細胞工程研究,為細胞工程育種奠定了基礎,利用魚類轉基因技術,獲得轉基因團頭魴,這為魚類基因工程定向育種開辟了新途徑。
水產故事:
1983年4月,夏德全婉言辭謝美國俄勒岡大學等多家院校的邀請,準備回國。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想帶幾十條奧利亞羅非魚回中國,導師一口答應。為了將魚安然運回國內,夏德全做了充分準備。他自費買了箱子、塑料袋、氧氣泵和幾盒電池,把40多條魚分裝在兩只箱子里,自己交了198美元的航空運費。途徑紐約時,夏德全把魚養在水盆里,為防止魚跳出,他日夜守候,換水充氧。在紐約旅館里,他碰到一位將和他同機回國的訪問學者,西南醫科大學付繼梁先生(現為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付先生說:“你的精神太感人了,為了魚,這么辛苦,又不能去觀賞紐約的風光,我來代你照看一天,你到街上轉轉吧!痹诿绹笥押椭袊v美國聯絡處、中國民航駐紐約辦事處、全體機組人員的熱心幫助下,夏德全帶著32條存活的魚踏上了祖國國土。看到前來機場迎接的農業部和水產科學院的領導時,他的眼眶不禁濕潤了。
唐啟升
簡介:唐啟升 (1943-) ,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學專家。現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保護研究。在我國海洋生態系統、漁業生物學、資源增殖與管理和遠洋漁業等方面有系統的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發展了我國大海洋生態系和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作出突出貢獻。系統研究海洋漁業生物學,創造性地發展了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親體與補充量關系理論模式,完成出版了我國第一部海洋漁業生物學專著。深入研究北太平洋狹鱈資源,在公海幼魚分布方面取得了國際公認的重要成果,為國家維護遠洋漁業重大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徐 洵
簡介:徐洵(1934-),女,海洋環境生物工程專家,F任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士。八十年代利用DNA重組技術首次在海洋低等生物中發現人功能蛋白的原始基因。九十年代初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洋基因工程實驗室。首次將基因技術應用于海洋環境科學領域,解決了海洋病毒污染快速檢測的難題。率先克隆了我國海水魚類基因,成功地構建了我國第一個擁有知識產權的海洋基因工程菌。在國內外率先破解了嚴重危害對蝦養殖業,迄今已知的最大的動物病毒——對蝦白班病病毒基因組密碼,為病毒防治奠定基礎。近年又在國際首次報道發現了對蝦抗病毒因子。
曹文宣
簡介:曹文宣(1934-),魚類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創新性地從裂腹魚類的起源、演化和分布的角度,論證了青藏高原的地質發展歷史。主持了多項有關水利工程建設對魚類資源的影響和對策研究,目前從事三峽工程生態環境補償措施中有關水生動物的保護研究,主持“長江上游特有魚類保護方法和自然保護區的選址及可行性”、“長江珍稀水生動物流動監測站”等項目的研究。
水產故事:
1958年,曹文宣在松潘岷江一帶苦苦尋覓一種書上叫做“一尾模式標本”的魚。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學報上魚類生物學家方炳文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他的“一尾模式標本”系鄭萬鈞教授于1930年在四川松潘一帶采集,但是松潘縣位于岷江旁,并沒有人在岷江一帶再次采集到這種魚的標本,因此,曹文宣隱隱覺得書上的原始記載可能錯誤。后經鄭萬鈞教授確認,1930年他并未到過岷江一帶,只是到過屬于大渡河流域的瀘定、康定等地,因此方氏的“一尾模式標本”實際上是采自大渡河水系流域,原始記錄證明是錯誤的。

雷霽霖
簡介:雷霽霖(1935-),海水魚類養殖學家。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2005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海水魚類工廠化育苗和養殖產業化的主要奠基人。率先從國外引進大菱鲆良種并突破了養殖關鍵技術,創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溫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廠化養殖模式,引領了海水養殖產業由傳統模式向工廠化模式發展。
水產故事:
1992年,英國多寶魚專家豪威爾博士帶著200尾魚苗來到中國,交給了雷霽霖手上。雷霽霖那天高興得哭了。1994年,雷霽霖終于把好友相贈的200尾魚苗養成了12萬尾,但是由于多寶魚適合在10至20攝氏度的水溫里生長,為了控制水溫,雷霽霖通過燒鍋爐給養魚池加溫,但是由于鍋爐工的一次失誤,竟然把水溫加熱到了30多攝氏度,浸透他心血的魚苗眼睜睜地被“煮”死,雷霽霖直接暈倒在魚池邊,被送到醫院搶救。這樣的“被搶救”經歷后來還發生了兩次。
蕭錫延
簡介:蕭錫延,(1946-),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終身特聘教授,世界營養學會魚類營養學委員,應邀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的編輯或主編,并擔任世界養殖學會、亞洲水產學會臺北分會等學會理事或理事長。在三氧化二鉻的適用性、石斑魚營養需求、水產動物維生素作用等方面有突出貢獻。他在水產學術界的杰出表現,提升了臺灣在國際水產學術界的地位。
廖一久
簡介:廖一久(1936-),臺灣省臺中縣人,出生于日本東京。臺灣水產養殖學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原臺灣省水產試驗所所長,中央研究院院士。60年代,廖一久成功地攻克了草蝦的人工繁殖技術,使草蝦人工養殖變成可能,被譽為“草蝦之父”。其后他在烏魚人工繁殖上又有重大突破,實現烏魚人工繁殖,成為國際水產學術界的焦點,領先全球締造了人工繁殖烏魚苗成功的紀錄。
水產故事:
斑節對蝦一般白天潛入泥沙,夜間才會出來找食物,但是一旦聞到食物的香味,白天也會從沙層中游出來品嘗。為了觀察斑節蝦日夜進食的情況,廖一久靠著過人的體力及意志力,七天七夜守在實驗室,沒有上床睡覺,累了只是閉目養神。廖一久花了整整六年時間,才完成斑節對蝦的實驗。
廖翔華
簡介:廖翔華(1918-),國內著名的魚類生物學家,教育家。長期從事水產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是中國魚類寄生蠕蟲種群生物學的奠基者,在魚病生物防治、家魚人工繁殖和魚類營養與飼料等方面都有重要貢獻,為漁業生產創造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培養出許多人才。
水產故事:
廖翔華在科研上有一個十分執著的習慣,就是從不輕易發表論文。舉個明顯的例子,他對扁彎口吸蟲的研究,始于1964年,其后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他采取審慎的態度,反復驗證。其完成的“扁彎口吸蟲的生物學”:第一部分“生活史”論文,在中國著名寄生蟲學家唐仲璋教授86歲壽辰學術討論會上,廖翔華作為獻給他老師的壽禮;此外還有第二部分:“扁彎口吸蟲雷蚴在螺內繁殖力與種群增長”;第三部分:“光和溫度對扁彎口吸蟲蟲卵發育和尾蚴穿出的影響”;第四部分:“溫度對扁彎口吸蟲蟲卵發育的影響”等,這一研究整整歷時20多年。
熊大仁
簡介:熊大仁(1910-1981),珍珠研究專家和生物學教育家。我國現代人工珍珠養殖創始人之一。在珍珠人工養殖領域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研究,指導培育出我國第一批海水人工有核珍珠、淡水無核優質珍珠。他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為水產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實業:
葉良菊
簡介:葉良菊,福州海馬飼料有限公司首任總經理,中國特種水產配合飼料奠基人之一。海馬水產飼料的產量和質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居國內領先地位。他率先建立的水產飼料技術服務網得到了農業部的充分肯定和表揚。首先引進臺灣技術,成功開發出對蝦配合飼料,完全替代用鮮雜魚投喂對蝦,徹底改變了中國對蝦的養殖模式,促進了對蝦產業大發展;率先在國內開發出鰻鱺白仔配合飼料,替代國外價格高昂的產品,實現白仔鰻配合飼料國產化,大大降低了鰻鱺的養殖成本。
從上至下:劉元漢、江山、李忠
劉漢元
簡介:劉漢元,現為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17歲時創業,20年后躋身《福布斯》中國大陸富豪榜,成為水產業首富。其創建的通威集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
江山
簡介:江山,男,上世紀80年代初以近50高齡來到廣州水產研究所開始主持羅非魚苗種的研究。1985年,他主持的“紫金彩鯛(即奧利亞羅非魚)雜交的配合力測定及其雜交種同福壽魚在主要經濟形狀方面的比較”項目通過了農業部、廣東省和廣州市的成果鑒定,從而誕生了一個新品系。2001-2002年間,江山主持了新會羅非魚繁殖場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也開始了奧尼羅非魚的市場推廣。江山系的奧尼羅非魚苗在2002年以前都是業內被認為最好的羅非魚苗。
李 忠
簡介:李忠,湛江國聯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工商聯水產業商會會長,他致力于把中國的水產品推向國際市場,不斷沖破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設置的重重貿易技術壁壘。2004年,在舉國關注的輸美對蝦反傾銷案中,國聯成為中國50多家應訴對蝦出口企業中唯一獲得美國零關稅的企業。2007年9月國聯又成為中國首家沖破美國自動扣檢措施的企業。
從上至下:陳丹,陳遠生,張素芳、李悅悅母女
陳 丹
簡介:陳丹,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國水產業最完善的產業鏈,在種苗繁育、飼料生產、水產品加工、國內外貿易、飼料原料等產業鏈各環節,恒興集團都有重要地位。
陳遠生
簡介:1990年代未打造了中國第一個知名的水產種苗品牌“鷺業水產”,并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是羅非魚種苗業領導品牌,推動了中國羅非魚產業的大發展。2009年,鷺業水產又推出革命性的新品種“YY型、ZY型超雄羅非魚”新品種。
吳厚剛
簡介:吳厚剛,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打響了中國漁業品牌建設的第一槍。2006年1月,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公布的最新認定的98件中國馳名商標中,“獐子島”牌商標作為第一個水產品中國馳名商標榜上有名,這標志著中國漁業進入了品牌時代。獐子島漁業以蝦夷扇貝、海參、皺紋盤鮑、海膽、海螺等海珍品為主要產品,是國內最大的海珍品增養殖基地,于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并創造中國農業第一支百元股。
張素芳、李悅悅母女
簡介:張素芳,成都芳草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具有三十多年的魚病學教學經驗和科研實踐,是中國魚病研究會常務理事,以女性科研者的身份創辦了成都芳草,并始終堅持生產以中草藥為主成分的綠色水產藥物及添加劑的方向。
李悅悅,成都芳草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將自己在國外IT業多年的營銷經驗應用于國內漁藥領域,以各種大大小小的培訓服務為主,結合企業內刊、網站、短信,將服務營銷演繹得貼切入微。
鄭石軒
簡介:鄭石軒,廣東粵海飼料集團董事長,專注于對蝦、海水魚、高檔淡水魚等水產特種飼料。在白斑桿狀病害重創中國對蝦養殖業的上世紀90年代初,他逆流而上,組建了以蝦料為主打產品的湛江粵海飼料廠,并一戰成名。本世紀初,粵海成功改制,開始了新一輪擴張,目前已是中國對蝦飼料領導品牌。
郝波
簡介:郝波,江蘇正昌集團董事長。他率領的技術攻關小組于1982年成功研制出國內第一臺顆粒飼料機。在他的帶領下,江蘇正昌集團由一個年產值只有50多萬的縣屬小廠,發展成為年銷售額突破15億的大型企業,并成為中國最大的飼料機械加工設備和整廠工程制造商。
黃忠平
簡介:黃忠平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漁藥企業之一的無錫中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他最早專注于“水質改良”類產品的開發和應用推廣,打造了業內知名的“海得”漁藥品牌,無錫中順現已成為華東水產微生態制劑領域的領頭企業。他成功將IT技術應用于漁藥企業的管理,實現了企業可持續發展。
謝國民兄弟
簡介:謝氏家族創建的正大集團(CP)是中國飼料業的啟蒙者與領導者之一,近年他們又用現金銷售+高品質蝦苗+飼料+生物保全模式,給中國蝦業上了生動的一課。
蔣火金
簡介:蔣火金,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漁藥生產企業——北京漁經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他兼具改革家的魄力和勇氣,對公司原有的經銷商銷售模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并于2009年底首次對外公布漁藥產品出廠價,在漁藥界頗受爭議。
曾旭權
簡介:曾旭權,現任廣東綠卡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建第一個國家級中華鱉良種場和省級烏龜良種場;生產出第一個烏龜專用配合飼料;“綠卡中華鱉”是農業部和廣東省第一個叫得響的無公害水產名牌。
薛華
簡介:薛華(1970-),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2009年11月,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是目前第12家在國內主板上市的水產相關企業,并受到投資者追捧,市值一度高達100余億元,超過通威股份成為市值最高的水產上市企業。
其他:
陳志雄
簡介:陳志雄(1937-1996),廣東肇慶人。1979年,陳志雄冒險承包了大隊的魚塘,這是新中國的第一次魚塘承包。承包獲得巨大成功,他開始跨生產大隊承包,并大量雇傭工人。在當時雇工被認定為“剝削”的社會,這件事引起巨大反響。1981年《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一場關于承包魚塘的爭論》的調查報告,驚動了當時的中央領導鄧小平、胡耀邦、萬里,廣東省委領導任仲夷、杜瑞芝等同志,并引發了一場全國范圍的大討論。陳志雄事件與安徽省鳳陽小崗村的“分田單干,包產到戶”一道,被視為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大事,并最終推動了水產業及私營企業的大發展。
楊維龍
簡介:江蘇省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會長,水產高級工程師。2003年,楊維龍著手實施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保護戰,聯合沿湖各經營公司、養殖戶以及海內外銷售公司,成立了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圍繞提高陽澄湖大閘蟹的安全生產和質量水平。2005年楊維龍組織蟹協進一步規范營銷行為,并將品牌保護工作與創建消費放心城市先進行業結合起來,有效地提升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形象,F在,陽澄湖大閘蟹專賣店已遍布全國,成為知名水產品牌。
唐厚運
簡介:唐厚運(1931.10-),男,原好當家集團董事長,全國第一個群眾性漁業組織山東省榮成市漁業協會會長。1983年,他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對日漁業補償貿易,總額1000萬元;引進外資建起10多家水產精深加工企業,建成全國最大的冷凍方便食品出口基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組織實施“以養興漁”戰略,在萬畝荒灘上建起了全國最大的圍海養殖基地和工廠化養殖基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