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我們村歷來有養石斑魚的傳統,受資金和技術限制只能在港灣里養。近幾年,在政府和專家的幫助下,我們從港灣走向深海養殖,規模越做越大。”昨天下午,海南省臨高縣新盈鎮頭嘴村委會主任林寶雄告訴記者,頭嘴村深海網箱養殖的石斑魚已銷往廣東、香港、澳門等地。
記者今天從海南省科技廳獲悉,海南省利用科學事業費項目加大了對海洋養殖、捕勞產業的技術研發,幫助漁民走出港灣,走向深海,以提高科技對我省漁業發展的貢獻率,實現科技興漁。
海南省水產研究所作為海南省唯一的省屬水產科研機構,是科學事業費項目最主要的承擔單位。過去8年間,該所先后獲得省科學事業費項目38個,資助總經費達到1500多萬元,在水產養殖優良品種選育、水產養殖新技術開發及推廣應用、新漁場開發等方面成效顯著,促進了海南省漁民依靠科技致富。
林寶雄告訴記者,在發展深海網箱養殖過程中,海南省水產研究所的科技人員對他們展開了技術對口幫扶工作,從魚苗選育、飼料投放、病害防治以及網箱研制、深海養殖技術標準等多個方面提供科技支撐,幫助養殖戶成功邁向深海。
“在港灣養殖,一口網箱只能養1000多條魚,在深海,一口網箱能養2萬多條魚,這等于一口網箱的產值增加了20倍。而且由于深海水質更加潔凈,魚的病害少了,養殖風險也大大下降。”令林寶雄深感驕傲的是,有了科技做后盾,村民們闖海的膽量和氣魄更大了,自組成立石斑魚養殖合作社,養殖規模迅速擴大。
據統計,幾年來,海南省水產研究所通過省科學事業費專項資金項目的實施,選育了優良水產養殖品種5個,推廣新技術10多項,將科技在漁業產業發展中的貢獻率從2000年的45%提升到60%。該所在全省推廣養殖南美白對蝦2萬多公頃,東風螺10萬平方米,石斑魚養殖面積500公頃,推廣深水抗風浪網箱500多口,創造就業崗位5萬多個,獲得社會經濟效益超過30億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