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5年6月27日新聞)今年,我市海洋與漁業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科技興漁思想指導下,竭盡全力打造“水上盤錦”產業發展平臺,努力實現漁業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目標。到目前,已經先后完成了海蜇、沙蠶和泥鰍魚三項人工增殖放流計劃。
近幾年來,受環境污染及其它等因素影響,致使近海海洋捕撈業生產量明顯下降,備受人們歡迎和沿海漁民關注的遼東灣海蜇產量和規格也遠遠不及以前。同時,在沿海潮間帶的沙蠶產量也逐年降低。此外,從前我市隨處可見的泥鰍魚因農業生產施用大量農藥、化肥及過度捕捉,現在產量也大減。為了徹底解決實現水產業增殖的問題,再現“水上盤錦”的優勢,市海洋與漁業局采取了科學手段,實現人工繁育增殖計劃,造福于民。他們從2003年開始,先后組織科技人員對海蜇、沙蠶和泥鰍魚進行人工繁育試驗,并在不斷總結經驗和試養的基礎上,獲得了成功。
盤山縣貝類增殖站著力繁育及養成產業化開發沙蠶項目,經過1000水體育苗,共繁育沙蠶苗種15億條,現已開發放養面積1萬畝。
盤錦鑫安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泥鰍魚產業化項目開發,2004年成功完成人工孵化泥鰍魚“水花”2億尾、培育“寸片”5000萬尾后,今年又將2億尾泥鰍魚“水花”放流到陳家鄉的各條上下水渠中。此外,為了發展稻田養殖泥鰍魚,帶動農民致富,還免費為20戶農民提供4至6公分泥鰍魚苗種10噸,使全鄉3.2萬畝稻田全部彌補了自然環境中苗種缺乏的問題。
今年,按照國家和省政府的漁業增殖計劃要求,為了加快恢復和增加遼東灣漁場海蜇資源,由盤錦光合水產公司、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和盤山縣貝類增殖站承擔繁育海蜇苗種任務,經過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保質保量地完成繁育3500萬片海蜇苗種任務。我市水產科技人員于6月25日開始,陸續將海蜇苗增殖放流到遼東灣海域之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