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網訊(見習記者 馮萍 策劃 陸樹茂)“北京金魚已成功申遺,揚州金魚就更應該申遺。”84歲的許宏寶一臉鄙夷,“長江以北,哪個養金魚能養得過揚州?外地都用湖、池塘養,把金魚當普通魚養,品質比不得咱揚州專用魚池養的。”
許宏寶是揚州金魚養殖元老,他家世代養金魚,“少說也有200多年了。”昨天,老人家帶著他的兩代“弟子”宦廣杰、梅廣平、潘宏寶,為揚州金魚的“申遺”出謀劃策。
首先要有養金魚的地方
“中國出口的金魚,揚州是數得上的。”許宏寶一臉驕傲,“揚州、蘇州、杭州都是宮廷金魚的原產地,揚州尤其出名,蘇杭的金魚生產規模不及揚州大,品質不及揚州好。”
十幾歲時,他就挑著擔子,游走四方,將“揚州金魚”賣到了全國各地,“一個地方只賣一天,效益好得不得了,上世紀50年代時一趟就能賺1000多塊。”因為這金魚,當年的老許還省下了很多路費、餐費,“無論乘船還是坐火車,送給船長、列車長幾尾金魚,就可以免了路費和飯錢;到一個城市,送幾尾金魚給飯店老板,通常都能享受到貴賓待遇。”
老許出門,人家看到他擔著金魚,第一句就會問“揚州來的吧”,因為那時金魚是揚州的象征。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前,梅嶺家家戶戶都養金魚,外地懂金魚的行家,只拿梅嶺金魚。
“必須解決揚州金魚的生存空間問題。”因征地拆遷,近郊傳統養殖的庭院沒有了,“金魚沒地方養了。”他指出,要將養殖空間向遠郊拓展,充分利用邊角地、低洼地、荒坡地建設魚池。也可以在公園等旅游景點建立集飼養、觀賞和銷售為一體的場地,“既可為金魚傳承提供生存空間,也給游客增添樂趣,同時還可以給公園增加旅游收入。”
“金魚申遺”提案人沈伯平指出,必須推動傳統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產基地集聚發展,并通過產業升級和創新,將“揚州金魚”養殖打造成城郊現代精品農業亮點;支持有技術、敢創業、想發展的養殖戶到觀賞魚園區投資創業,進而輻射、帶動農民多渠道增收致富;加快金魚品種的更新和珍貴品種的培育,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
要重新稱雄,需不斷創新
“要重新稱雄,就必須創新。”上世紀70年代,潘宏寶承包了紅園金魚場,集聚梅嶺養金魚戶的力量,把揚州金魚產業搞得風生水起,“當時紅園的花木魚蟲全出口,在世界上非常有名。”
他經歷了紅園花木公司到紅園花鳥市場的變化,“現在的花鳥市場一帶,過去全是金魚池,有4000多平方米,在全國規模最大。”
潘宏寶介紹,高密度飼養技術是揚州金魚生產的特色和優勢,中、小規格金魚在國內外市場有很大的需求。要在發揚傳統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引進吸收其他產區飼養優質大規格金魚的方式方法和技術經驗,適應高、中、低檔市場產品需求,贏得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近年來,沈伯平攜揚州大學教授魏文志等專家,在創新金魚養殖技術上不斷研究、創新,已將維揚區水產站原有羅非魚生產設施改建成1.2萬平方米觀賞魚良種繁育生產基地,利用生物水處理技術,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益等目標。
“計劃通過2-3年的努力,建成國內先進,省內一流的觀賞魚(包括金魚、錦鯉和熱帶魚)種苗引繁選育生產基地。”
沈伯平表示,項目小組將引繁選育名優品種,培育符合大眾審美需求,市場暢銷,遺傳性狀相對穩定的新品種。
以魚相會天下友人
“生產了要銷售出去,才有影響力。”梅廣平十年前就已專門從事金魚銷售,他認為,金魚是消費品,市場認可度很重要。
這一點,沈伯平的建議是:傳播揚州歷史悠久的金魚文化、以魚相會天下友人;設計一套獨具揚州古典特色的金魚包裝樣式,將遠途攜帶和居家觀賞合為一體;編寫金魚養殖科普讀物,普及金魚飼養常識;建立咨詢熱線,回答人們提出的各種疑問;開辦“金魚診所”,對魚病進行診斷治療。
宦廣杰指出,必須積極開拓揚州金魚的國際市場,建立揚州金魚出口貿易的運行體制和工作機制,解決競相壓價的市場行為;努力提高揚州金魚的質量,解決報檢、運輸、中轉存放、中轉包裝等方面的問題。
已退出“江湖”的“金魚世家”許宏寶呼吁: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揚州金魚產業的領導,賦予揚州金魚本市歷史文化遺產的地位,重視、挖掘、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揚州金魚的文博價值,出臺具體的產業幫扶措施和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各界給予揚州金魚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資訊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