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路邊挖出了“怪魚”,原來是娃娃魚!1月31日下午,五六名工人在成都市一環路南三段某小區內進行消防管道改造施工時,在鑄鐵管道下方發現一條黑溜溜的“怪魚”。昨日,這條“怪魚”被轉運至金花,市民熊先生認了出來:這是一條娃娃魚,就是很多人只聞其名不見其形的大鯢。
1月31日下午,六名工人來到一環路南三段某小區內,進行消防管道改造施工。就在工人劉厚坤和一位工友在一旁商量施工方案的時候,管道邊的幾名工友炸開了鍋:這是啥子哦?一條黑不溜秋的尾巴。原來,鑄鐵管道下方,稍顯潮濕的土層中,一條光滑無鱗的尾巴若隱若現。“看樣子,像是一條魚。”劉厚坤回憶說,當時就有工友小心翼翼地去摸了一下,尾巴沒有什么動靜。“是不是死了哦?”好奇的小伙子們潑上一灘冷水,此前一直沒有動靜的尾巴竟然動了動。
工人們抓著這條尾巴拖出一條“怪魚”:頭扁口大,前半截扁平,后半截側扁,四肢短小,通體發黑。幾名20多歲的工人從沒見過眼前這個長約50厘米的怪魚。最后,大家決定讓劉厚坤把它放進河里。
當天傍晚6時許下班后,劉厚坤用一個紙盒將“怪魚”帶回了雙橋子附近的住處。“你先把它養兩天嘛,等它吃飽了就放到沙河里去。”劉厚坤將“怪魚”托付給女朋友小秦。
稀里糊涂地養了一天“怪魚”,小秦卻“很受打擊”。原來,盡管面包、豆腐、涼粉等統統送上,但這個沒有牙齒的“怪魚”卻不為所動。問過不少好友,都沒見過這個黑溜溜的“怪魚”。
昨天一早,小秦給舅舅熊先生打去了電話。“舅舅在外面跑了很多年,見多識廣。”小秦從熊先生那里得知,這可能是娃娃魚,但要親眼看到才能肯定。于是,昨日中午,小秦提著一個水桶,將“怪魚”帶到金花雙鳳村四組的熊先生家。
熊先生一見“怪魚”,就忍不住叫來鄰居們一起品賞:娃娃魚,這個就是書上說的娃娃魚。熊先生確定小秦帶來的就是知名的兩棲動物娃娃魚,學名“大鯢”。
昨日下午,熊先生聯系了成都市動物園,表示愿意將這條娃娃魚交給動物園。成都市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表示,將于今日前往熊先生的住處核實娃娃魚的身份,并予以保護或放生。據了解,學名“大鯢”的娃娃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因其叫聲很像幼兒哭聲而被稱作“娃娃魚”。娃娃魚系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耐饑能力強,飼養在清涼的水中兩三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