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入冬以來,中國北方地區連續遭遇寒潮,氣溫驟降,部分地區發生強降雪,沿海大風、大浪持續不退,渤海、黃海北部還出現了30多年來最嚴重的海冰災情。據國家海洋預報中心介紹,渤海38%海域被冰層所覆蓋,遼東灣浮冰最大外緣線達到70海里左右。
暴雪、大風及海冰造成漁業多方面受災,主要有養殖大棚被損毀、海水網箱浮筏設施遭破壞、灘涂底播養殖被海冰覆蓋、養殖動物凍死凍傷、漁船受困、船體設備損傷等。據農業部漁業局初步統計,截至1月21日,全國水產養殖受災面積15萬多公頃,損毀工廠化養殖和溫室大棚320多萬平方米,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由于養殖水產品被冰雪覆蓋或沉入水底,災情有滯后性,實際損失可能更大!吨袊鴿O業統計年鑒》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出200億元。這次海冰災害損失可能遠遠超出這個數字。
水產養殖業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大災?漁民群眾怎樣增強抗風險能力?誰為漁民群眾系上“保險帶”?這是現代漁業、和諧漁業、平安漁業建設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中國漁業互保協會作為漁業領域一支重要的風險保障力量,一直致力于為現代漁業建設提供全面的保險保障服務,經過15年的探索實踐,為漁業乃至農業積累了豐富的保險經驗。據了解,2004年,中國漁業互保協會在沿海和內陸重點漁業養殖區進行了水產養殖保險的調研和考察。2008年6月,中國漁業互保協會與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保額為1億元的海水增養殖保險協議。2009年7月,中國漁業互保協會和山東省漁業互保協會共同承保了山東東營海水池塘養殖海參保險。雖然中國漁業互保協會邁出了為漁業養殖服務的步伐,但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法律制度缺失、業務操作阻礙等問題,中國漁業互保協會開展水產養殖保險還存在很多的困難。
水產養殖保險無法全面開展起來的原因,一是水產養殖風險大、賠付難,商業保險公司因收益較小不愿意涉入;二是養殖戶因費率高不愿意投保;三是水產養殖保險在國內無法找到可以分保的商業保險公司或再保險公司;四是農業部雖然連續兩年進行了1000萬元的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試點,但補貼險種也僅限于沿海重點漁區的部分漁民人身平安和漁船全損互保兩項。還有重要的一點,雖然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保費補貼80億助推農業保險,但養殖業保費補貼也沒有水產養殖的“身影”,與世界第一養殖大國對應的配套保險服務體系并不相符。
中國漁業互保協會服務現代漁業建設,大力發展水產養殖保險,不僅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補貼資金上予以支持,還需要建立國內農業保險的風險分擔機制。
在我國倡導漁業“以養代捕”政策的號召下,如何讓更多的漁民消除后顧之憂,安心養殖?如何保障漁民收入穩定持續增長?不僅關乎產業,更關乎民生,政府應該對此及早反應,做出長遠規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