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編者按:幾十年來,福建省百姓從吃魚難,到人均水產品全國第一;從漁民打魚難以維生,到漁民人均年收入8000元;從漁業產值微不足道,到成為支柱產業;漁家人從家門口討小海,到挺進遠洋撒大網……福建漁業創造出無數令人驚嘆的輝煌。
年前,《漁民之友》欄目組走進福建的一個個漁村,去傾聽漁民朋友講述他們創業的動人故事,去感受漁業發展給漁村經濟、漁民生活帶來的變化。采寫了系列報道《海西新漁村》。
石城村地處莆田市興化灣東南突出部,位于秀嶼區的埭頭半島,它東南瀕臨臺灣海峽,北接荔城區,西北部與城廂區接壤,全村陸地面積3.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5公里,總人口6150人,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2000多人,是莆田市重點僑村之一。
改革開放前的石城村在外鄉人眼里是一個人多地少、資料匱乏、自然氣候條件極差的貧困小漁村,漁民住的是土坯房,夏天熱冬天冷,每戶年收入不足一百元。那個時候全村完全是“靠海吃飯”,唯一的經濟來源只有討小海。但是毫無節制的捕撈不僅破壞了海洋資源的生態平衡,漁民們用于生計的漁獲也越來越少了。眼看著海洋資源在一天天減少,石城村的漁民們特別著急,大家不得不開動腦筋為未來的生活謀出路。漸漸地石城村的漁民們意識到,改變自己的傳統觀念、拓展增加收入的門路才能擺脫貧困。可是應該怎么來做呢?
石城村的村委主任林金介紹說,改革開放前,村民收入很低,人均一百元人民幣,地少,捕撈業不發達。改革開放后,勞動力輸出,積累資金后回來發展自己的家鄉。
正如林主任說的那樣,改革開放帶給石城村的是新觀念,而正是在村委會領導的帶領下,大家開始明白如何擺脫困境,走出新希望,那就是要借助水產養殖、勞務輸出和海洋運輸,多點開花,改變原來單項發展的老路子。現在的石城村已經摸索出了一條“水產興村、企業強村、勞務富村、漁港壯村”的致富路。
說到這個水產養殖,石城村可不在話下。懂得利用區位優勢、發展海洋水產養殖業的石城村村黨支部,從2003年開始帶頭養鮑魚,在村里成立了鮑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群眾連年擴大規模,到2008年網箱養殖鮑魚7000口共計2000多萬粒,產值達到了1.2億元。鮑魚養殖不僅改善了大家的收入,還解決了全村500多人的就業問題。2008年,石城村的人均純收入就達到了1.8億元,村財收入300多萬元。近幾年,石城村先后獲得了“福建省文明單位”、“省花園杯優勝村莊”等榮譽稱號,2006年還被確定為“福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鮑魚天生嬌貴,必須科學化養殖。海水溫度12℃至25℃最適宜鮑魚生長,溫度過低生長慢,過高則容易死掉。鮑魚的嬌貴難養并沒有難倒石城村的漁民朋友,為提高鮑魚的成活率和生長率,莆田市的水產專家提出了將鮑魚南北轉場養殖的新思路。經論證,山東的鮑魚養殖規模較大,育苗技術成熟,并且山東海域的夏季暫養條件良好。經過協商,福建和山東兩地的鮑農建立了合作關系,山東方面將向石城村的鮑農供苗,并提供夏季轉場海域;冬季來臨時,石城村為山東鮑農提供養殖區和養殖餌料。通過兩地的分工合作,漁民們發現轉場鮑魚要比沒有轉場的鮑魚提早半年上市,經濟效益有了明顯改善。但是,這種兩地養殖的模式也有不少缺憾,那就是運費高、運程長、死亡率高等問題。為了破解這些難題,在石城村村領導的帶動下,村民們利用小額入股的形式,在村里建起了第一家專業的“鮑魚度夏養殖基地”,就地養殖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更解決了鮑魚夏季避暑的大難題,還為當地的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現如今的石城村再也不是那個曾經被外人嘲笑的小漁村,脫掉貧困帽子的當地漁民再也不用為生活而四處漂泊。這些年的發展讓大家懂得了一個樸實的道理:想要發家致富,轉變觀念是第一步。結束了在石城村的采訪,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當地漁民朋友的樸實和勤勞,在他們的臉上雖然有海風留下的斑斑印跡,但是更多的卻是他們的笑容和滿足,看得出來,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憧憬和期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